政治论文:基于优秀人才培养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作为一种互动媒体,网络已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生活。当代大学生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物质空间与数字空间交错的世界。借助于搜索工具,大学生可以即时获取各类信息;闲暇时看微博、微信,成为有的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社交网站使大学生沟通交往更通畅。当网络技术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思想时,当传统的教学课堂与网络时代成长的大学生相遇时,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有了新的机遇。直面挑战,化危为机,创新高校政治理论课多维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已刻不容缓。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巨大挑战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对网络的极大依赖,如对快餐化的信息流的沉迷,对虚拟生活的极大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解构了教师的权威地位,使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教师对学生精神的感召、知识的洗礼是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说"亲其师,信其道"。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客体,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而教师是主体,主宰着话语权,处于信息控制和舆论垄断地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从属关系。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教师难以占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随着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自然使得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学生的地位彰显。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师生关系必须重构,教师角色必须由知识权威和教学管理者转变为知识的诠释引领者和信息咨询者。
(2)政治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与通俗大众性、娱情性的网络文化形成鲜明反差。高校政治理论课在导向上弘扬主旋律,在授课方式上特别强调教学的严谨性、逻辑性。理论的严谨性,决定了阐述理论时不可避免地有枯燥和费解的特点。声情并茂的教师和漠然无视的学生,成了部分思政课堂留给人们的固定印象。而且,教材的信息更新必然滞后于网络,网络上最新最快、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内容滞后的思政课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快餐化、娱乐化的网络文化,和严谨枯燥的政治理论讲述形成极大的反差。大学生这个年龄段,一般来说具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如果沉溺于网络快餐的刺激,自然会忽视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忽视理性的批判及其意义的探究。如果教师不能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3)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说教方式遭遇传播瓶颈。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结构的科学性,授课方式不可避免有单向灌输、宏大严肃的"坐而论道"特征。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教方式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利益性认同的状态,难以真正产生心理认同。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强调自我意识,他们怀疑传统、挑战权威。而在网络上没有等级障碍,没有长者权威,平等的身份、极度开放的信息、畅叙胸怀的率性表达对于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就出现了政治理论课程目的的显性要求与大学生学习特征的冲突。当政治理论课在强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在"被灌输"和"被要求",严肃的坐而论道的理论授课方式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被有的学生认为不合潮流。
(4)网络多元文化的"百家争鸣"对政治教育者的引导澄清力提出了考验。网络突破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多种门槛,各类信息网站、社交论坛、交流平台不断涌现,尤其是"无屏障"状态使得网络信息产生了实时性、裂变式的传播,网络空间成为世界性的信息广场、跨时空的议政大厅,甚至流言工厂。网络上各异的态度观点自由绽放,各种观点交汇碰撞,可谓"百家争鸣"。有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复杂,对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往往存在片面或偏激的一面,极其容易受到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的影响。在网络上,多元的文化同时呈现,高尚与媚俗的道德考验、虚拟和现实的交错混杂,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澄清力提出了考验。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
网络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同时给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
(1)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以大大提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海量信息资源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助推器";网络所具有的连通性、延展性,拓展了一个崭新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学习论坛、QQ群这些网络平台及时进行知识共享和心得交流,将大大提高学习质量。传统教学时空是固定的,师生是面对面交流。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毋庸置疑,然而也有显而易见的不足,既受教材篇幅的制约,更受教学课时的制约。而网络课堂营造了无围墙的"大课堂",让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无限延伸。教育从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网络课程拓展教学空间,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陷。同时,网络传递实现了信息扩散、联动共享,将极大提升政治理论课的辐射渗透效果,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质疑创新精神的形成帮助很大。互联网的时空属性和超文本阅读方式,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开放意识等时代精神,大学生时代情感的增强在客观上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网络环境下人的思维方式从静止向跳跃、从一维向多维、从收敛向发散的转变,会张扬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质疑创新精神。这与高等教育倡导的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契合。 (3)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特点使大学生的倾诉意识和倾听意识得到满足,提高了其政治参与的兴趣。网络人际关系满足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心理诉求。网络的去权威化,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网络的互动特点满足了大学生的倾诉意识,为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带来了各种机会。如今各级政府机关的服务网站、市长局长网上信箱的设立,不仅有利于管理的透明化,而且带来公众参政的踊跃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常常使大学生通过点赞、发帖、跟帖积极活跃在网络平台上,积极表达观点,提高了其关心时事的兴趣。
(4)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伞"和"风向标",可以使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网络容易形成畅所欲言的氛围。现实生活里学生顾虑重重,不能任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在某些场合不敢发言,而匿名状态下学生有时不用顾及一些约束,本我得到充分张扬,畅所欲言。匿名下的相对自由,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传递情感、倾吐心事、宣泄情绪的一个空间。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主动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打开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窗口。比如,可以"好友"和"粉丝"身份,时时浏览学生的微博等,以了解学生的即时状态和利益关切。这样,我们在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教学针对性。
作为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必须直面网络环境的挑战,主动出击,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多维教学模式。实现实体课堂向网络课堂的自然延伸,利用无限网络空间来拓展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效果。只有把抽象的理论还原到现实生活之中,理论说服力才能真正彰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其作用不可忽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国情考察、社会调研、岗位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构筑这样全程覆盖、全时关注的多维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