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步提出并得到认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契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认识的模糊性,由此引发的与网民生活的脱节,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探究实现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认识的模糊性
胡锦涛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就为我们明确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做到关注生活、融入生活、引领生活。由于对以人为本认识存在一些偏差,甚至是误区,这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1.对以人为本的"人"的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里的"人"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参与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不能将"人"仅仅局限于广大网民,不能从片面强调教育者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极端走向弱化教育者主导作用,片面强调以网民的需要为本,要区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2.对以人为本的"本"理解的偏差。工具理性主义"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借此得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的生活的工具",由此引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错误导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趋于功利化,重视国家的需要和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以人为本的"本"理解为以国家、社会、党的需要为根本。价值理性主义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以人为本的"本"理解为人的需要,片面的将人的需要理解为具体的需要。
二、当前践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认识的模糊性,导致实践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侧重点的片面性。由过去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到现在过分强调以受教育者为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消弱,甚至是取消。应当指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是必要且是必须的,但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仅仅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二是如果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民为本,那么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贴近网民生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如果一切以网民为本,那么在网络这个开放性、虚拟性、去中心性的环境中,网民可以自主的接触和选择各种信息,教育者将不再是教育内容的权威、教育过程的支配者。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红色网站的内容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不对称,有的甚至是对其彻底的颠覆,使受教育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教育的合法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2.目标的去政治性。由过去过分强调国家、社会、党的需要到现在过分强调为人服务,回归生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盲目迎合网民的网络生活,缺乏前瞻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等于日常生活或习惯的教育,不意味着取消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视角研究的深入,以人为本,回归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被认可和接受,但不能将生活神圣化,用生活取代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消极适应生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它要求超越现实生活,以未来的应然生活为指向,从更高层次上去指导网民的网络生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消弱教育的政治性,生活化只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方法,强调以网络生活为依托,将政治性寓于网络生活中。
3.实践的滞后性。一是外部环境的滞后,缺乏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施、维护。二是实现途径的滞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由过去文字传递为主导到现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一体的多媒体呈现方式,但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直接面对面的视频交流仍较少,现代信息技术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三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以各大红色网站、校园网等为依托,重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出去,有的网站仅是大量的直接的转载和引用而没有对接触信息的网民做跟踪调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无从考证,也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监管、评价。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现实路径
1.区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区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教育者的参与者、促进者、启发者的作用,合理监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一是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立。当前,主要是高校教师、红色网站的技术人员,没有形成专业化、信息化的教师队伍,而这些教师又以团委工作人员、学生处人员等兼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内容往往更新慢,缺乏创新性,与受教育者互动性差。二是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用于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思想状况、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反映出来的情况,对受教育者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议程设置"理论,主动的发起讨论,引起受教育者的思考。三要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经费支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师的考核之中,使其常规化。 同时,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一是要认识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重视二者主体间的交往。二是要求教育者要区分受教育者的思想层次。受先天因素、后天环境及其个人的努力的不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科学的确定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但要避免将区分层次片面理解为划分等级,这里的层次性具有相对性,不可以孤立、静止、绝对的理解。三是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受教育者必须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
2.区分目标层次与合理设置教育内容。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标层次,合理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区分为基础性目标(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主体性目标(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拓展性目标(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人文素养,培养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能力)。因此,在教育内容设置上,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转载和引用,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幸福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成功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关注当今时代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敢于面对难点甚至敏感问题。其实,在实施方法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做到来源于生活,同时要融入到网络生活中去,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要融入到网上人际交往、学习、购物、娱乐、求职、办公等等具体的行为中去。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这些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由于内容上对广大网民缺乏吸引力,表现形式的单一 ,使得本来就鲜少为人们所关注的信息,更是为人们所抵触、反感。此外,要积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交互优势,综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置不同网站间的超链接,使受教育者对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灵活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操作等来表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与构建评价体系。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充斥着色情、暴力、反动、虚假、消极、无用的各类信息,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优化势在必行。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法规,规范和引导网络生活,做到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有法可依;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为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监管,规范其行为,做到诚信合法经营,为广大网民提供精神食粮;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增加网络建设的资金人才投入等等。另一方面,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评价机制,将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有关部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定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内部而言,要有高度的自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可行,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