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观调查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另一大传播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1.1%[1]。对于我国网民中的主要组成群体大学生来说,网络已成为这一群体获取各类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
政治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频繁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对其政治观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网络能以更迅捷的方式传播政治信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其政治知识,利于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上,网络所传播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这对于大学生政治观沿着主流方向发展来说构成了挑战[2]。因此,本文就以网络为背景,采用实证调研的方法,来研究当前大学生政治观在网络影响下的具体状况。
一、研究设计
本文是在调查北京五所大学中近五百名大学生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五所大学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在这些高校中,每所学校发放一百份问卷,共随机发放了500份问卷。最后,总共回到48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
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旨在对大学生的上网情况以及政治观的现状进行调查。在具体问题设计过程中,使用的是李克特量表来对被试者进行测量。
在政治认知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对我国政治体制、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等。在调查过程中,以"完全不了解"、"不太了解"、"说不清楚"、"比较了解"、"非常了解"五点进行测量,分别赋值以1到5分,分数越高表明被试者的政治认知水平就越高,对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越深刻。
在政治态度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国家、对政治体制、对党和政府出台政策的认同以及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等等。在调查中,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点进行测量,并对5个选项分别赋值以1到5分,被试者的总体得分越高,其政治态度就越倾向于当前党和政府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在政治参与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看法、在权利义务表达过程中方式和途径的选择以及对政治参与效能的看法等。在调查中,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点进行测量,按1到5分的顺序也为这五点进行计分,被试者的总体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倾向就越强,并且他们选择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也更加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
二、大学生政治观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后,为便于统计和对比,我们将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中的得分换算为百分制。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被调查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方面的平均分数为62分,说明大学生对主要理论问题、对我国政治体制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总体上还是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这当然与大学生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有密切关系。
被调查大学生在政治态度方面的平均分数为69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总体上还是更加倾向于党和政府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具体看来,在政治态度中,得分较高的是国家认同类的题目,达72分,比如对于"个人发展与国家未来是息息相关的",有64.3%的学生选择了"同意"和"非常同意"。在对于一些热点类问题的调查中,被调查大学生还是表现出一定的政治理性,比如对于"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中,中国不能轻易采取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有60.2%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意和非常同意。另外,在所有对党和政府认同类的题目中,被调查大学生总体平均分数为65分,被调查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是很认可的,但在"当前党内腐败只是少数,大多数官员都是清廉的"这一题目中,有6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对这一问题的认同度明显较低。
在政治参与方面,被调查大学生的平均分数为66分。具体来看,在政治参与倾向类题目中,被调查大学生的平均分数为71分。另外在有关采取合理政治参与方式类的题目中,被调查大学生的分数稍低,为60分。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参与意愿较强,且比较愿意选择符合党和政府要求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
三、结合网络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观进行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大学生上网过程中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休闲娱乐、获取日常生活服务和浏览其他类新闻,其中只有12.5%的学生在上网时选择浏览政治问题,了解时政信息,而选择参与网络政治问题或热点事件讨论的同学仅为6.8%。当问到"你平时获得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时,有70.6%的学生认为网络是自己平时获得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可见,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上网主要并不是去了解时政信息,参与政治讨论,但网络却是他们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已成为影响他们政治观的重要因素。
在具体层次上,本文主要以上网频率为自变量进行方差检验,来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所造成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将上网频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每周上网少于两天的为低频率上网者,每周上网两天到三天(包括两天)的为中频率上网者,每周上网四天或四天以上的为高频率上网者。经过检验,得出以下结论(见表1)。 一般来说,网络中包含的大量政治信息,有利于增长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但从本次调查研究的检验结果来看,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的F值为0.187,说明不同上网频率者之间的政治认知水平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上网频率与政治态度的关系中,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的F值为5.542,可见不同上网频率者之间的政治态度具有显著差异。具体来看,高频率上网者政治态度的平均分数为62,中频率上网者的分数为71,低频率上网者的分数为78,可见高频率上网者在政治态度上的表现要更加偏离主流。其中在有关国家认同类的题目中,不同频率上网者的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其他类型的题目中,高频率上网者与其他频率上网者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例如在政治体制认同类题目中,当问到"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时,低频率和中频率上网者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在58%以上,而高频率上网者的比例只有42%。
在上网频率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上,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不同频率上网者在政治参与上的F值为6.561,说明不同频率上网者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从具体分数来看,高频率上网者政治参与的分数为69,中频率上网者的分数为63,低频率上网者的分数为60,可见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高频率上网者参与意愿要更强一些。在有关政治参与倾向类题目中,当问及"作为一名具有选举权的公民,应当积极行使自身的选举权",高频率上网者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在65%以上,明显高于其他频率的上网者,可见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具备了更便利的信息交流和政治参与平台,高频率上网者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参与倾向;但在有关选择参与方式方法类的题目中,高频率上网者的分数为60分,低于中、低频率上网者的68分和65分,可见,在政治参与方式方法的选择上,高频率上网者表现出缺乏一定理性的倾向。
四、总结和对策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观的调查研究,总的来说,当前网络对于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有利的一面,也包括消极不利的一面。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作为一个通讯交流的工具和手段,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政治参与平台,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情绪;但网络中充斥的各类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政治信息,已经对大学生政治态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主流理论知识网站建设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目前在大学生政治认知方面,虽然整体看来,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但在个别政治认知问题上,其认知水平仍有待提升。正是由于对一些重要问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偏激性,不能理性看待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政治问题。列宁曾说过:"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3],而国家政权的核心是执政党及其社会制度,因此今后在政治理论、知识网站建设中,要以国家、政党和社会制度相关的知识介绍为重点,向大学生传播更准确、更全面的政治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促进其政治态度不断朝着党和政府所要求的主流方向转变。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倾向还是相对较强的,但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与现实环境相比,由于具有了更多的隐蔽性,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由于不必去考虑政治参与的后果,往往不能慎重选择政治参与方式,在参与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理性态度。因此,今后政府、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努力为大学生开辟出一些新的参与政治的途径,形成多元顺畅的而非强制的表达渠道[4],来达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积极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并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政府网络监管能力
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政府很难对网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许多小网站为吸引点击量,不惜宣传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政治信息,这对于大学生政治观的健康形成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政府在网络监管中,要进一步推进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监管的执法力度,促进大学生政治观沿着主流方向不断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