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生本教育理论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问题
生本教育理论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种具有崭新的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科学理念。它切中了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师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体论、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生本教育理论意蕴的教育世界观所揭示出的教育本质――促使个体在不断的生长中主动发展自身的人格和学力。教育只有归属到遵循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点燃内在的发展热情,形成主动发展的内在品质,才能有效发挥一切教育的外在影响,才可能在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提高教育质量。因此,生本教育理论一经提出,即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教育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将"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模式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工程的出发点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意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确立为重大"课题"。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创新工作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围绕"育人"这一课题,深刻领会其本质内涵,在德育实践中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与运行机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切合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67),"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3](P.532)。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解放的基本内容是人类获得自由,就是个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既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生活,那么,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理应像社会历史的主体一样,成为思想政治生活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而要想使学生学会做人,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人,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动创造的人、有思想情感和兴趣需要的活生生的人;其次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品德,可见,生本理念内在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契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老师的自我展示;学生是教学的本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为这个本体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智育与德育内在同一的显性的德育课程,如果其教学改革还是停留在"教师如何",即灌输的方式上,无疑把其置身于封闭静态的状态之中,则难以使教学的内容和结论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和操行,无法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思路,这势必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生本教育,教师"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我感悟,互动交流,让学生分享学习和教育的主动权,则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践行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本"生本教学模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走向
随着时代的剧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目前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与时俱进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使之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师本"教学模式的弊端
无论是从教学现状,还是从历史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教师为本"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讲解、讲演、讲述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求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发生改变。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教科书内容在学生知识经验中占据强势地位和权威性,不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体验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性,忽视每一个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弊端:一方面是造成学生主体价值的缺失。"师本"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授的内容来"填满"学生。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储存起来。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流,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一种平行关系。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失落,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自动地把思想的权力交给了教师,教师代替学生思想,学生能做的就是对概念、原理、规范的记忆和背诵。另一方面是禁锢学生个性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是把大学生当工具来打造,当容器来灌输,实施"非人"教育,忽视他们的人格尊严、情感需要和知识需求,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且容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我教你听、我拉你走"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在扮演着"纤夫"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行为,束缚学生手脚,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从"生本"的角度,与时俱进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使之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贯彻生本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二)"以学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实践的关键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它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意义,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等。新的教育理念首先要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开放性和科学的规定性,同时要反映法律的严肃性和对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的超越性,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教育对象―人的主体发展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众多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本则是核心理念。因为它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价值和它的目的。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人的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和塑造方面,对每一个教育对象我们应该给予宽容、尊重和理解,最大程度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出实效性。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注重学生个体发展时,获得整体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无疑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强劲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理念,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牧者"的教师观,"教者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任何动作的代替者。并且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命独立性。而这个时候,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教师的作用是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这就是说,不仅仅是文化启蒙,更重要的,或更经常的,是要进行精神生命的启蒙,"让学生知道"在人类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他是有可作为的,而且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生命的赋予。"从而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帮助他们实现人格的升华、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三、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实践。
(一)重视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的课题。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也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机制,一方面从制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格的获得上、教师工作考评、学术研究和职称提升等方面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另一方面,从思想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人格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具备较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教师才能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二)树立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
"以学生为本",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教育以学为本,而且我们所谓教的行动,不过是为学设置而已。教的目的,教的过程的核心,教的实际价值的体现,全在于学。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7](P.59)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中,应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去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接受知识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人,具有独立的个性、人格和行为能力,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启发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思想在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形式上客体的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中,学生参与得越多越积极,主体性的感性体验就越强,主体意识和能力也会在参与的体验中逐渐提高。从而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体系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学校传统的以单向式为主的课堂教育方式受到挑战。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使教师的学识捉襟见肘、教学资料相形见绌。在高科技发展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崭新的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获得更佳的教育效果。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推动着教师的再深造,而这种再深造的结果又更能把学生推向前进。正如孔子所说"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体现着一种富有再生能力的发展模式。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促进"了教师,教师又"提升"了学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本教育模式。其一是采用热点讨论教学法。"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7](P.144-145)我们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主题研讨、中心发言等等方式进行,由学生主持,将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看见的、亲身经历的事件作为讨论的话题,由其他学生出主意,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予以正确的指引。其二是采用"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仅限于传统的板书式教育,而应利用电子课件将教材与网络等大众传媒相结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超媒体链接技术和其他网络交流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的交互,学会运用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知识、资料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的、主动的,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走入知识、资料信息的海洋;而学生一旦"下海",就可以自己主动地在"海"中畅游,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育对象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 (四)坚持"知行并重"的考核方法。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考核模式将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好的考核模式可以起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效果。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以学生为本"的考核方法就是实施"知行并重"的考核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并重"的生本教育的考核模式,"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性评价的作用" [7](P.167)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并重"的生本教育考核模式的尝试时,主要是在考核方法中,加大对学生技能的考查,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来检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时社会的认识能力,这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一般来说,这样的考核是在第十周前后进行,首先是让学生组成研究课题团队,进行选题,确定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题目(与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进行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调查结束后每个学生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通过这种走出去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社会。"感悟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构建,它其实就是创新。感悟是人对自身的挑战,它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感悟支配着学生的后继学习。"这种"知行并重"的考核模式能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行统一学习风格的形成,避免传统考核模式造成的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弊病,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