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发展趋势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人的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离开生活空谈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将走向虚无,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他们实际需要来组织和建构教育内容。朝着生活化的向度发展。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发展向度
(一)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尊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是其重要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职能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会也是不能改变的。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己为社会的服务职能,而忽略教育对象――大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存在,他们仅仅被教育者视为依据理想标准进行加工的对象。在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今天,只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忽略个人价值,只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其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专注于完成社会使命的同时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要,既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主动参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强调大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持续进行,但总体上还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及法律基础的书本内容教学,而对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关注不够。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就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就是死书本。"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
(三)重视教育的理论性和社会性,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生存的物质空间,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主流意识形态 、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构建的理想世界教育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回避了社会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多种矛盾与冲突,造成大学生社会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相对缺失,面对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思想政治教育会因为缺乏解释力、澄清力而消解教育效果,从而影响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必然要注重教育的理论性与社会性的共融。
二、参与生活、提升生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其现实意义是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目的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引领大学生朝着真、善、美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融入生活,更不是被动适应生活。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需的实践边界。"现实生活具有自在自发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确立的一种自为的存在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所指和边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生活,用科学的理论积极地干预和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生活化发展的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以人为本"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必然选择。大学生置身于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构成的生活环境中,这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思维品质、行为方式等。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纯说教是无法动摇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根源出发,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解决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引起积极的情感反映,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逐步强化,使之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品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意识,实现主体间的情感交流,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教育方式注重实践。生活化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显著特征。一是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教育者用大学生能理解的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将抽象的党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用党的理论分析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主动融入社会。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用社会道德领域的典型事件,引导大学生的关注和探讨,逐步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教育者把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纳入教育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实效性。在教育方式上,要打破课堂教育的单一方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数字媒介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将课堂上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强化。
(三)尊重个体差异,构建多维化大学生评价体系。高校扩招以来,对大学生素质评价上已经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则应从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出发关注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构建多维大学生评价模式。"多维"表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包括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因而,要把评价从校园延伸到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微观上讲,"多维"是指对学生评价的参数设计上,要符合个体差异,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维度评价参数,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体系上能发现自身优势,并能获得相应鼓励。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