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研究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研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正如老子所言,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舆情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作为虚拟的信息平台,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快速、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过通过网络形式而进行各种意识形态渗透的努力,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等负面因素,也因此而大行其道。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尤其是在"十二五"经济社会转型期内,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从而形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多元化文化价值观的现状。因此,帮助莘莘学子从多元化价值观中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1]。
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对巩固和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对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高校科学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网络舆情,作为网络媒体传播的一种新形式,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2]。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具有鲜明的个性:多元性、丰富性、冲突性、未知性和复杂性。恰恰是因为这样鲜明的个性,其往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国内关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目前正处于相对热门的状态。各高校、研究院所近年来逐渐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影响的研究,也开始探索高校中正确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够正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立足于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专门来研究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影响,仍然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近年来,网络上常常出现复杂舆情,甚至瞬间就能够形成舆论风波,有关政府和企业应对稍有失误,就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质疑或批评,从而引发"舆论审判"[3]。这样的情况,轻则损害政府公信力,重则引发群体事件,破坏和谐社会的稳定。目前看来,网络舆情,即那些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热点、焦点问题所反映出来的言论和观点,往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主要通过论坛、博客、新闻、跟帖和转帖等形式进行传播。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意利用虚拟网络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和思想,又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可以是随意的、隐蔽的、自由的,这样的行为又常常激化矛盾从而引发社会的公共危机。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如何积极化解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如何促进高校精神文化生活内涵式发展,不仅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影响
据CNNIC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4.29亿,较2011年底增长2121万人,半年增长率为5.2%;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79.7%;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3.92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2545万人,半年增长率为6.9%;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3.0%。网络对大学生而言,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们从网络活动中所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书本、课堂等传统渠道获得的信息。网络舆情符合了当今社会的信息潮流,十分容易地能够被大学生们所接受。所以,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所传播的网络信息往往带有较强的政治气息和文化色彩。各种美化资产阶级自由化、丑化中国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
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也被无情地忽略掉了。大学生在网络道德问题上的迷失,见诸报端,早已屡见不鲜。同时,在自由观上,大学生的行为取向有无政府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接受、传播信息,并没有本着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而是极不负责,人云我亦云,歪曲事实,众口铄金之事屡见报端。同时,更多不知情的大学生,深受影响,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垃圾信息、错误信息传播的帮凶。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影响
信息的复杂化、知识的多样化、不断拓展的知识面成为了大学生的新潮流、新时尚。今天,高校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堂和图书馆。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大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掀起读书求知热的同时,还热衷于学习各交叉学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也改变了大学生认知图式中的诸多变量,使其能够对新的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凭借经验和知识对其进行价值和意识评判,能够迅速接受网络信息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
不仅如此,网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大学生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而对于某个热点事件、焦点问题而形成快速传播的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恰好能够利用合适的舆情引导和舆情教育,才能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带来深刻的影响。凭借这样的方式在多元化文化思潮背景下,积极有效地改变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求知途径,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应对复杂的网络舆情,使得大学生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使得大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 因此,面对复杂、丰富的网络舆情,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寄托着未来发展希望的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共同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就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要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学习和把握以下4点:(1)灵魂:马克思主义。(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精髓: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指引,并切实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自觉意识,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把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也应当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日常活动中,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还应当更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自己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升华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认知,从而能够促进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学习。
大学生只有理解和把握住上述四点,才能更好地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才能创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的良好舆情,才能在纷纭复杂的信息争夺中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影响,才能唤起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