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政治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探析

来源: 2018-01-08 22:0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学问,教会大学生学会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压力源多来自就业困难、经济困难、学习压力、人际交往障碍等等。因此,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科学化的手段,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存在的不足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包括以下六点:(1)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于学习和工作;(2)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3)善对自我:自尊、自信、自强、自律;(4)善与人处: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他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5)情绪乐观,有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6)睡眠良好,不沉溺于与现实脱节的幻想之中。然而,通过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而这恰恰应是学校和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的方面。特别是大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自杀,同学之间的矛盾酿成的杀人事件发生时,更体现了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这是由于:第一,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他们更容易引发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问题。第二,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及以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子骄子"。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承受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一旦遇到成绩考不好拿不到奖学金,找工作屡次碰壁,考研失败、失恋、和同学相处困难等挫折时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厌学心理,严重的还会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甚至导致自杀。第三,"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大,缺少生活磨练,缺乏独立性,抗挫折能力差,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使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第四,当前的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性较大。手机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他们更喜欢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交友,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同学、朋友间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对人冷漠、孤僻、自闭心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清除心理发展障碍,优化心理素质。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存在的不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它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仅仅像是走过场,缺乏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挫折时,如何学会正确生活;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如何学会适应社会等方面关注较少。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呆板、教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更像是一种作为党、社会的一种灌输工具而存在,突出强调"政治性",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采用灌输和渗透模式,通过教条式地说教使大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高校开设的"两课"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课本的知识和自身脱节的思想,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对大学生的针对性,感性力不够,这导致大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再次,具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由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而他们并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或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更多涉及的仅仅是表层的知识。此外,很多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及时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在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体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预见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着以下几方面的突出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依据,通过讲授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心理测评、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从深层次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和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对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例如高校开设的"两课",采用的更多是一种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疏导情绪,增强意志力,有益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面对挫折、人际交往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完善大学生人格,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的人在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事业理想。他们自信心强,能够悦纳自己,挖掘自身的潜能更易于接受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并外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相反,如果存在着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大学生,则不能很好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每个人有各自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两者彼此联系,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运用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根据不同性格、气质类型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必要手段。例如,针对那些胆小、自卑、孤僻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老师可以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发言,鼓励他们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当大学生有情绪波动时或心理异常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沟通和疏导,可以及时有效的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疑惑,将酿成恶性心理事件的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的重要手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培养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心理学家指出: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到人生独立的人生转折期,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能够让他们更好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加科学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树立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密切联系的,《黄帝内经》中谈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其更加爱护自身,拥有健康的体魄。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有效地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作用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011年2月23日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指明:"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这些文件都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独特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并将它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迫切任务。

  (二)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等,以学生为中心。它能够及时减少或避免大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棘手的问题。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融合。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取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相协调的原则;因人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群体心理效应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心理激励与强化的原则。比如高校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穿插趣味心理小测验,从而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等;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帮助和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障碍,树立新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一支拥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且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目前,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联系密切,关系亲密,既是老师,又像朋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由于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生活阅历较少,一些辅导员并不具备相关心理学相关知识。当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异常时,不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防。此外,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更多是通过讲授课本知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更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的政工干部很多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也没有接受正规的心理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国家教委政教司出台的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首先,高校要在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例如,鼓励高校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通过举行知识讲座和经验交流的形式让高校辅导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看,要在心中真正悦纳学生,及时和大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陪伴大学生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个性特征等这都需要高校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及教师的自我提高。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有益于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讲座、心理选修课、宣传心理小知识等活动,让大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头疑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同时,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英模报告会、党的知识大赛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大学校园可以利用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行相关文化活动,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以熏陶为手段,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为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的场所,在这样相处和交流中,大学生可以更深刻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身,进而完善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总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有益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趋势。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