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政治伦理
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0年来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由此揭开。近几年来,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围绕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媒体、学术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过归纳、阐释和分析,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根据国际、国内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发展变化与需要,在科学总结两岸关系发展规律与中国大陆对台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党中央三代领导人关于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理论与大政方针,逐步提出、完善并形成了通过和平发展方式最终达成国家统一目标的系列论述,这就是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1],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统领与推进对台工作新的科学理论。
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对台工作的新的理论体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内涵表达和外延阐述仍处于不断丰富、深化的阶段,很多思想和实践仍处于新的量变中。但是仅就当前已有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内容来分析,它所展开讨论有关两岸的价值、理念选择和互动规范、制度结构等内容,已经实现了政治伦理上的某种突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精神全面创新。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政治伦理创新
(一)建构两岸关系价值目标体系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对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关怀的意义[2]。所谓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指的是政治所追求、所采纳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政治理想价值意义的最高表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通过一系列两岸"价值追求"的论述,从认同、利益和情感三方面建构了两岸关系价值目标的体系。
1."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目标
"认同"一词在工具书中尽管具有不同的解释,但多数都将"认同"归类为心理学名词。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语境下,"命运共同体"可当做一种两岸间的特殊认同。它既有别于政治、国家、民族认同,也有别于文化认同,其实质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确立两岸"命运共同体"认同目标,源于对两岸关系本质的认识和判断,这一判断可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取向。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3],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做了同样表述。
首先,两岸全体人民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与评价可以以"命运共同体"为基础。长久以来,作为两岸关系发展主体的人民,政治价值观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矛盾,这种差异与矛盾是历史形成的,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必须承认和面对的客观事实。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为两岸民众在寻找共同的命运追求与共同的命运理念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其次,以"命运共同体"目标构建两岸共同愿景。如果没有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两岸交流交往很容易流于形式,两岸人民也会因为两岸关系走向不确定而产生迷茫。如果说两岸的共同愿景是激发两岸人民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个动力的载体则应该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也就是两岸"命运共同体"。
再次,两岸命运共同体不是虚无追求,也不是虚幻的感情,而是有深刻的具体内容,是实实在在承载两岸交流交往的实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下,两岸人民是一种血肉相连、命运相关,互信、互赖、共生、共荣的关系,双方从血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发展至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最后形成主权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理念共同体,实现两岸的最终融合与统一[4]。
2."中华民族利益"的利益目标
利益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多种多样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6]。 "共同利益"则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互动中创造和实现的利益总量。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如何在多元的利益目标中寻找共识,是两岸双方皆面临重要课题。所谓两岸共同利益,广义来说,就是两岸之间凡是对两岸双方不构成零和的、独享性、排他性的利益交集[7]。在政治伦理的范畴内,共同利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主观认知,"中华民族利益"则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建立在非经济、非物质基础上的利益目标。
首先,对中华民族利益共同的追求,从精神上支持了两岸关系人民的交流交往,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因。诚如王毅所言:"和平、奋斗、兴中华,理应成为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海内外全体华夏子孙共同的追求和责任"[8]。作为"中华民族利益"的利益相关者,两岸同胞都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台湾人民利益、大陆人民利益、两岸互动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三者可以兼顾,完全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中华民族利益"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核心涵义是两岸互相依存而形成的共同利益,归根结底也符合两岸双方的利益。同理,两岸各自的利益获取,只有置于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基础上,置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中,才能转化为实质的利益。 再次,"中华民族利益"观可以化解两岸实际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在中华民族经济的大前提下,推进两岸合作,不论是大陆让利还是台湾得利,只是在大范围内某种形式的(区域或行业)利益再分配,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华民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其他如文化、国际社会的互动等领域,两岸皆可以以"中华民族"利益的旗帜寻找广阔的合作空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所蕴含的利益目标,对利益的理解,体现的是两岸互动所遵循的价值抉择。两岸应尽量进行换位思考,统筹兼顾协调双方的重大利益关切,在这个利益目标的指引下,两岸双方都有义务维护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关注两岸人民的福祉,建设两岸共同的家园。
3."兄弟情"的情感目标
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两岸商签经济协议问题时,曾以"兄弟"情谊类比两岸关系。他说,"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9]。他还用《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为例,盼望着两岸尽早和平统一,兄弟团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见证了两岸人民内心情感体验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以"兄弟说"来比喻两岸关系,确立两岸关系发展的情感目标,是从伦理的角度来论述、阐释两岸关系,更凸显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人文属性。
首先,从影响两岸同胞的外部感情入手,培养烘托了两岸特有的情感气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来,大陆领导人和学者通过不同方式将"兄弟"的关怀传遍海峡两岸。"我们是兄弟"的话语正在深入人心,在两岸引起强烈共鸣,成为两岸间新的共识。
其次,两岸以交流体验为基础,确立"兄弟情"的情感取向。随着两岸文教交流的日益勃兴与热络,两岸交流的管道日渐增多,成为两岸间联络感情、加深了解、增强互信基础之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拉近两岸认知与距离的推手,更是沟通两岸人民情感的桥梁,传递了两岸的兄弟情、同胞爱,从而潜移默化地确立了两岸民众互为"兄弟"的情感取向。
再次,从理论的角度将"兄弟情"情感目标进行整合深化,为化解两岸人民在情感上的差异与误解创造条件。两岸同胞在历史中形成了一定的隔阂和疏离,情感上也存有因历史原因而演化出来的意识形态对立问题,民众间心理鸿沟仍然很深。强化"兄弟情"的情感论述,凸显两岸的兄弟情谊和相扶相帮的积极意愿,有助于打开两岸情感心结。
(二)建构两岸交往伦理与互动规范
交往与互动规范属于制度的范畴。制度是规范社会生活的理性秩序体系。关于制度的伦理,指正式制度架构中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强调的是对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与制度应该如何发挥其作用,给予了更多的道德关注的研究。两岸交往与互动要实现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两岸关系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就必须以某种道德合理性为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两岸交往的伦理与互动规范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两岸政党伦理的创新
政党伦理是研究政党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10]。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围绕着政党关系如何促进两岸关系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的。2005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和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政党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中国共产党把政党关系与两岸关系统一起来,形成了有效的政党合作互助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伦理思想。
首先,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和核心,成功开辟了两岸交流的新管道――政党交流平台。两党交流的沟通机制涵盖议题相当广泛,包括政党高层直接对话,达成共识;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议题的研讨;举行有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议题的磋商,举办各种论坛,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组织商讨密切两岸交流、开启政治性对话的措施等。其中,国共论坛已经举办了6届。其成功运作显出政党交流模式的灵活性以及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方面所独有的优势,为未来进一步推动政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尝试,为台湾其他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起到示范作用。
其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湾其他政党持开放态度,建立广泛的"反台独"统一战线。胡锦涛指出:"台湾的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谈判的地位是平等,议题是开放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谈。"[11]"我们要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12]台湾民进党、台联党等所谓的"泛绿"政治力量显然属于"台湾任何政党"之中,中国共产党都愿意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愿意与他们开展交流对话,只要是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对话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对两岸政党交往伦理的创新,用心良苦,是站在两岸关系制高点上的战略考量,体现了"用大团结促进大发展"的恢弘气度。在"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旗帜下,期待台湾更多的政党和民众,了解两岸和平发展对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繁荣两地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真正内涵。
2.两岸"用善意体现发展"的互动规范
善意是一个无实体意义的抽象的概念。就善意本身含义而言,是好心、好意的意思[13], 它存在于人们的理念之中。善意的发展,用善意体现诚意,是在和平发展环境下两岸互动的重要规范。
首先,通过利益的共享传达善意的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以来,大陆实践诺言,落实对台湾民众的各项有利措施,对台善意显然没有局限在某一领域,而是全方位的。例如,有关台湾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参与问题,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大陆就台参与国际活动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其出发点就是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ECFA是项经济协议,但台湾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大陆愿意帮助振兴台湾经济、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大局战略;大陆倾力选择,挑出最好的一对大熊猫赠送给台湾,等等。可以看出,尽管两岸还有各方面的分歧和矛盾,大陆的善意一以贯之,已经超越了"让利"和利益的范畴。 其次,两岸关系顺利发展要靠以德报德、用善意回应善意。两岸关系是双方的事情,是两岸共同的事业。这就需要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释放善意,相互展示诚意。两岸在交流与协商时,要以"同理心"、以诚相待,相向而行。这样,才能实现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把两岸关系带入良性循环,实现互利共赢。从台湾方面来说,其官方、政党、媒体、学界、民众对大陆善意都有不少正面的回应和反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表示,"大陆释出善意,我们确实感觉到了"[14]。但也应看到,出于某种目的,颠倒黑白、曲解大陆对台善意、或刻意负面解读的声音也有很多,这在根本上违背台湾同胞求发展的主流民意,违背两岸和平发展的根本利益。
再次,善意应体现于善言,体现于语言艺术,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在每年人大会议后的记者会,温家宝总理屡引诗词回答有关台湾及两岸关系的提问。这些"善言"表达的背后,浓缩着总理和大陆同胞饱含深情、意味深长的善意,由此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共鸣。
大陆对台善意源于手足之情、同胞之爱,是"源于一家人理念"[15]。国台办主任王毅表示,大陆的对台政策是面向2300万台湾同胞的,大陆对台释放的善意、采取的举措没有地域或族群之分,是面向所有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的。两岸关系是特殊的关系,其行为模式必定是超越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更多的蕴涵伦理意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更好的诠释了两岸"以善意体现发展"的互动规范,两岸"善意"的互动也必将会增加两岸同胞的感情和互信。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伦理创新的意义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导、伦理支撑和道德动力,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提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伦理的目的在于在两岸建立人道相一致的伦理秩序,使两岸关系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两岸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政治伦理影响和制约社会道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伦理在其提倡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领地位,将从根本上影响和锻造两岸大众的心态,使人们在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层面上把个人的价值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
其次,规范和引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及其实践。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双方及双方内部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机制化的手段。政治伦理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为规范和引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更具体、更切实可行的框架,保证两岸共同的价值理念正当存在与付诸实践,并追求可能实现的基本规则体系,使两岸特殊的价值理念获得具体的落实。
再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伦理将以其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两岸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没有对两岸关系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缺乏对政党伦理、交往伦理等问题的实践探索,就不可能有今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如果两岸社会发展缺乏基本的认同,一切看似正确的理论或政策有可能失去应有的效能。关于"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利益"、"兄弟情谊"等论述,关于政党伦理,"展现善意的互动"等思考,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