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获得社会规定性并发展自己的思想品德。而生活世界则是将"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的纽带,人在生活世界中生成属于人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中才能发展人的主体性及提升人的思想品德。一旦离开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走向虚无,这是导致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张雪忠事件正是其价值危机的表征。
一、离开生活――危机所在
2011年5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雪忠致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建议教育部取消大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课程从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中去除。这一事件提出了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国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与嘲讽缘何而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如何,是否被人们所认同?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1902年3月,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理论教育需要灌输方法的支撑,现在问题不是我们需不需要灌输,而是该如何灌输。
那么目前是什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危机呢?在张雪忠的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等网络空间里,同意并大肆鼓吹其反抗思想禁锢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他的追随者,除了律师、记者,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是在校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麦香菇称:"支持张雪忠教授!废除思想政治,解放思想!"单纯欢欢说:"张雪忠老师是我努力的方向,邪教总有一天会被击溃,相信那天的到来!"这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跟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关,只是利益相关者为了稳定人心,为了"洗脑"的措施罢了。可以发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剥离了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仅仅强调理性知识的价值,纯粹的理论说教和空泛的讲解使得学生在主观上不能吸收、消化这些内容,不能获得主观上的真实感受。这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源于生活――内容所在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的需要以及人们交往和生产空间的狭隘性,道德教育往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阶级的形成和道德的分化,特别是工业文明进程的大力推进,使得工具理性大行其道,思想政治教育才慢慢远离现实生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并成为近些年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它反映的正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危机。为什么生活世界的缺失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20世纪以来,科技理性充斥着人们的思维,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的异化问题。从胡塞尔现象学视域下的生活世界,到维特根斯坦作为非主题知识中心的"生活形式",从海德格尔现在的、已然的日常生活,再到集大成者哈贝马斯与交往行为相辅相成的生活世界,西方哲学界由此兴起了生活世界理论的高潮。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首次明确地提出"生活世界"这一名词。虽然胡塞尔并没有对生活世界下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汲取其思潮的合理部分。胡塞尔经常用"日常生活世界"来代替"生活世界",他把生活世界按其主体的不同分为"特殊的世界的生活世界"(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和"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2]。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生活世界理解为特殊的生活世界,指人们各自实践活动领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生活世界。
相比胡塞尔而言,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但是我们可以从"实践""劳动""现实世界"等概念中得知其对生活的重视,对现实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解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499这段话鲜明地表达了生活世界的本性在于其"实践性"。随着人的实践的展开和深化,生活世界不断改变自身的自然历史,成为人不断生成呈现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3]525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人在生活中发展,生活的困境也会导致人的异化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它的逻辑出发点在于人。从两者的紧密联系中我们可以得知,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要诠释的正是该时代人的现实生活,这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力量源泉。
三、回归生活――价值所在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回归到"生活世界",重塑其价值呢?"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4]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不接地气才导致危机,所以关键是要让民众从实践中获取理论觉悟,再用理论武装个人,应用于实践。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落脚在个体的现实生活之中,既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也要进一步将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实践教学作为今后改革的方向。 首先,以课堂为教育主阵地,形成教育主客体之间肯定的有意义关系。第一,逐步实现双主体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到生活世界,就必须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定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往往只注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消极的客体地位,没有得以感知生命的本真和意义。回归"生活世界",就意味着我们要鼓励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模式,强调人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第二,从传统的灌输理论向启发式教学转变。课堂的教学要从提高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入手,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课程讨论、模拟讲课、观看视频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社会。第三,开设生活指导性课程。为了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以开设一些指导性课程,如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等。第四,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即时性、包容性及丰富性极大地拓展了生活世界的内涵,提供了网络虚拟化交往的平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将马克思主义时代文化予以恰当而生动的展现,以便在开放互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以社会为教育训练场,充分开展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不应局限于学校,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关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个体化的生活实践。比如对家乡展开社会调查,到教学基地进行考察,走向基层挂职锻炼活动,还有各种志愿活动等等都是实践性教学的可参考模式。目前这已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渐进式引入实践性教学更加符合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对象是置身于生活世界的现实存在的人,现实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的工作,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其次,精神文明的进步要求主体的全面发展,实践性教学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是人和社会"[5],社会价值的实现要依托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上,而这样的价值要求只能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实现。实践性教学模式,很好地融合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用于社会实践。
四、结语
近年来,人们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危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世界是引起其价值危机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生活体验能力,提高人的生命意义的活动,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基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活动。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下是一种理想的事业,但理想如果抛开现实生活世界,一味按照理想状态进行教育,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受教育者个人都是无益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危机,回归生活世界是必然选择。在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现实社会、个体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在种种价值冲突中的判断和选择,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受教育者得以在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解决现实问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