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
一、幸福的含义及其理解
幸福观是入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观是什么呢7较普遍的解释是 "人由于目的和理想的实现而产生的满足感,是对整个生活状态的愉快感受。幸福规则是对这种满足和感受的内容、意义、地位、个人幸福与社会(集体)、他人幸福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道路和方法等的理性认识。"
实际上,幸福的内涵是极为丰富。它不仅包括物质享受上的满足沈而且包括精神上健康、完美的愉悦感不仅包括情感上的快慰,而且包括理性上的称心如意。幸福不同于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的感受,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一句话,幸福是人们对生活予以综合认识、评价以后,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是对人生的深刻而快乐的体验。
幸福,就其内容而论,不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分层次的。从个人得失去考虑是否幸福,以优越的生活、尽情的享受为幸福,这是低层次的。如有的大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幸福,以有个好工作为幸福,以找个漂亮、潇洒的对象为幸福,等等,虽然这些追求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毕竟是狭隘的,属低层次的。在追求个人、家庭幸福的同时也为别人、集休、人类的幸福考虑,这种幸福论者,层次较高。
能否正确认识幸福,正确对待人生的幸福层次,是表明―个大学生是否高尚的标尺。自私自利者,总是否认排斥人类幸福论和人生高层次的幸福,把自己的幸福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上,甚至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公或损人之上。品德高尚者却不会把低层次的幸福当作自己的目标去孜孜追求。
二、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好几项关系
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要特别注意三对关系的处理。
(一)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关系
幸福,按其享受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幸福与集体(社会)幸福;自我幸福与他人幸福。这几种幸福之间,既是统一的、―致的,有时也存在冲突和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避免痛苦,减少不愉快而且还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幸福。
正确的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白由和权利,正当的自我幸福是无可非议的。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向往幸福,追求幸福,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向上,铸造自己美好的人生。所以,不要一提自我幸福,就觉得不光彩,就觉得层次低。但是,我们在向往、追求自我幸福的时候,一要照顾到他人的幸福和集体(社会)的幸福,二要讲求追求幸福的手段和方法。人是社会的人。一味地只讲自我幸福,是可卑的、渺小的;把个人幸福建立在集体和他人的痛苦之上,是可耻的、低劣的。这种人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从总体上说,个人幸福与他人和集体(社会)的幸福是一致的,而且后者提供了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个人的幸福只有以集体(社会)的共同幸福为前提,才会有真正的、永恒的幸福。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把自我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社会)幸福结合起来考虑,必要时宁可放弃和牺牲个人的幸福,以利天下。
(二)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关系
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是有紧密联系的,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有许多幸福感既有物质的条件又有精神的因素,是物质和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毕竟是有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我们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说,物质生活幸福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首要的需要。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享受更多的物质生活幸福。但是,片面地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只图感官快乐,也是不对的,应该有更多的精神生活追求。要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善于享受精神生活幸福,要把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结合起来。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培养真、善、美这样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三)幸福与实践创造的关系
毋容置辩,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生活美满和精神生活充实的统一,但这种幸福不会从天上绰下来,需要追求者努力奋斗去获取。丰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的基础,但只有自己的劳动换得的物品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而自己创造来的产品则能给人最高级的享受。生活中,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却"订肿脸充胖子",生活高档化,做事讲排场,结果反而因过分追求这种享受而留下苦果,造成了精神压力,破坏了家庭的幸福。只有劳动和创造,才能位二者得到高度的统一,因此说,幸福需要努力和奋斗。取得幸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取得幸福的根本办法却只有一个,达就是劳动创造。唯有创造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为社会(集体)、为人类作出贡献才会取得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
(一)幸福观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
一方面,我们必须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不是一味地做规则性、条款性的灌输,而是要灵活多样、合理动情,渗透对人生目的、人性完善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以舆论宣传、报告宣讲、树立榜样、组织公益服务和志愿活动等方式,让德性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有具体形象和真实力量的感召性,要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道德教育落在实处,深入人心。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渐学会在道德行为中感受到真实的幸福。
(二)创造大学生幸福感实践的平台
学校创造机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的获取。如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养成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品德。组织科技文化知识下乡活动、深入社区生活,在宣传大学生所获的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在劳动和实践的过程只能创造幸福,加深大学生对正确幸福观的理解和把握:即自己获得幸福的同时,他人也能得到幸福,幸福是互相的。
(三)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从对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根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处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时处处要求个体为其作出牺牲,我们便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的正当性了。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社会称为"虚假的集体"。现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幸福观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善恶因果律的中断与紊乱。善恶因果律的中断,导致伦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缺乏。现代中国伦理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恶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正确幸福观的合理性基础。
(四)培养大学 一、幸福的含义及其理解
幸福观是入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观是什么呢7较普遍的解释是 "人由于目的和理想的实现而产生的满足感,是对整个生活状态的愉快感受。幸福规则是对这种满足和感受的内容、意义、地位、个人幸福与社会(集体)、他人幸福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道路和方法等的理性认识。"
实际上,幸福的内涵是极为丰富。它不仅包括物质享受上的满足沈而且包括精神上健康、完美的愉悦感不仅包括情感上的快慰,而且包括理性上的称心如意。幸福不同于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的感受,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一句话,幸福是人们对生活予以综合认识、评价以后,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是对人生的深刻而快乐的体验。
幸福,就其内容而论,不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分层次的。从个人得失去考虑是否幸福,以优越的生活、尽情的享受为幸福,这是低层次的。如有的大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幸福,以有个好工作为幸福,以找个漂亮、潇洒的对象为幸福,等等,虽然这些追求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毕竟是狭隘的,属低层次的。在追求个人、家庭幸福的同时也为别人、集休、人类的幸福考虑,这种幸福论者,层次较高。
能否正确认识幸福,正确对待人生的幸福层次,是表明―个大学生是否高尚的标尺。自私自利者,总是否认排斥人类幸福论和人生高层次的幸福,把自己的幸福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上,甚至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公或损人之上。品德高尚者却不会把低层次的幸福当作自己的目标去孜孜追求。
二、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好几项关系
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要特别注意三对关系的处理。
(一)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关系
幸福,按其享受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幸福与集体(社会)幸福;自我幸福与他人幸福。这几种幸福之间,既是统一的、―致的,有时也存在冲突和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避免痛苦,减少不愉快而且还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幸福。
正确的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白由和权利,正当的自我幸福是无可非议的。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向往幸福,追求幸福,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向上,铸造自己美好的人生。所以,不要一提自我幸福,就觉得不光彩,就觉得层次低。但是,我们在向往、追求自我幸福的时候,一要照顾到他人的幸福和集体(社会)的幸福,二要讲求追求幸福的手段和方法。人是社会的人。一味地只讲自我幸福,是可卑的、渺小的;把个人幸福建立在集体和他人的痛苦之上,是可耻的、低劣的。这种人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从总体上说,个人幸福与他人和集体(社会)的幸福是一致的,而且后者提供了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个人的幸福只有以集体(社会)的共同幸福为前提,才会有真正的、永恒的幸福。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把自我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社会)幸福结合起来考虑,必要时宁可放弃和牺牲个人的幸福,以利天下。
(二)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关系
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是有紧密联系的,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有许多幸福感既有物质的条件又有精神的因素,是物质和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毕竟是有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我们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说,物质生活幸福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首要的需要。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享受更多的物质生活幸福。但是,片面地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只图感官快乐,也是不对的,应该有更多的精神生活追求。要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善于享受精神生活幸福,要把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结合起来。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培养真、善、美这样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三)幸福与实践创造的关系
毋容置辩,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生活美满和精神生活充实的统一,但这种幸福不会从天上绰下来,需要追求者努力奋斗去获取。丰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的基础,但只有自己的劳动换得的物品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而自己创造来的产品则能给人最高级的享受。生活中,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却"订肿脸充胖子",生活高档化,做事讲排场,结果反而因过分追求这种享受而留下苦果,造成了精神压力,破坏了家庭的幸福。只有劳动和创造,才能位二者得到高度的统一,因此说,幸福需要努力和奋斗。取得幸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取得幸福的根本办法却只有一个,达就是劳动创造。唯有创造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为社会(集体)、为人类作出贡献才会取得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
(一)幸福观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
一方面,我们必须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不是一味地做规则性、条款性的灌输,而是要灵活多样、合理动情,渗透对人生目的、人性完善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以舆论宣传、报告宣讲、树立榜样、组织公益服务和志愿活动等方式,让德性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有具体形象和真实力量的感召性,要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道德教育落在实处,深入人心。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渐学会在道德行为中感受到真实的幸福。
(二)创造大学生幸福感实践的平台
学校创造机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的获取。如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养成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品德。组织科技文化知识下乡活动、深入社区生活,在宣传大学生所获的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在劳动和实践的过程只能创造幸福,加深大学生对正确幸福观的理解和把握:即自己获得幸福的同时,他人也能得到幸福,幸福是互相的。
(三)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从对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根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处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时处处要求个体为其作出牺牲,我们便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的正当性了。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社会称为"虚假的集体"。现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幸福观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善恶因果律的中断与紊乱。善恶因果律的中断,导致伦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缺乏。现代中国伦理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恶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正确幸福观的合理性基础。
(四)培养大学生获得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获得幸福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人们虽然在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然而一些人缺乏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因感知幸福能力的低下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多数大学生而言,生活几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人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获得幸福除了要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外,还应该包括创造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是构成人的幸福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的价值所在。
生获得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获得幸福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人们虽然在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然而一些人缺乏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因感知幸福能力的低下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多数大学生而言,生活几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人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获得幸福除了要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外,还应该包括创造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是构成人的幸福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的价值所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