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论析
一、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由懵懂孩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信仰君主立宪制阶段到信仰民主共和制阶段再到信仰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阶段。这一发展过程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基本吻合。
初入学堂的毛泽东接受的是私塾式的传统教育。后来,受到维新派老师李漱清关于变法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开始萌发了中国社会不能守着老样子应该改良的思想。但这仅仅是一种模糊的想法,还没有真正的生根发芽。
(一)第一阶段:支持君主立宪到偏向民主共和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成为了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在这里,他开始较多的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毛泽东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第四号《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批注:"正式而成立者,立宪制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君主立宪制度的肯定与赞成。
1911年春,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长沙是湖南的省会,且此时又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他在这里接受了许多革命言论。毛泽东第一次公开的表达了他的政见,即"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虽然他还无法分清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但他已经初步从君主立宪的思想转变为民主共和的思想。
(二)第二阶段:从支持民主共和到信仰多种主义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的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了。面对这种失败的局面,毛泽东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3年春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在这里,他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做学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同时,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仅仅是民主共和的思想,而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正像他后来对斯诺说的"我对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抱有一些模糊的热情,但是我是明确地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
(三)第三阶段:从非科学社会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
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继爆发,毛泽东开始接触更多新的思想。尤其是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受到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更促使毛泽东开始冷静思考中国社会新的出路。他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不断通信,总结失败的教训。他在一封信件中写到:"这两种运动都只是应付目前环境的一种权宜之计,绝不是我们的根本的主张,我们的主张远在这新运动之外"。那这些运动之外的"主张"是什么呢?毛泽东提出:新民学会要开始"从事于根本改造之计划和组织,确立一个改造的基础,如蔡和森所主张的共产党"。在不断总结教训的过程中,毛泽东终于认识到社会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通过革命来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他在1921年初给蔡和森的回信中态度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且在新民学会会员座谈会上发言,明确表明自己的主张。"从此,毛泽东真正确立了唯物史观思想的指导地位,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早期的政治思想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已经形成其独特的特点:
(一)坚持独立思考与求真求实相统一
独立思考与求真求实相统一是毛泽东早年政治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特质。他认为,一个在治学上没有独立见解的人,在做人上不可能有坚定的信仰,对于时事政治的大是大非,我们要有自己真正的主张,不能盲从他人不能被人所利用,而"全失却其主观性灵,颠倒之,播弄之"。青年毛泽东用辩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符合实际,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破除迷信与求真态度相结合。他明确指出:"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而要达此目的,"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忘人;实则不说大话"。他进而在1920年11月26日给易学瓒的信中提出反对"拿感情来论事"、"以部分概全体"、"以一时概永久"、"以主观概观"的主观作风,提倡辩证求实的思维方式。这成为了毛泽东独立自主地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思想先导。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这是毛泽东最具特色的思想和实践。毛泽东生于湖南,长于湖南,受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影响很深,再加上他长期的农村生活和劳动实践,使他养成了实事求是的学问态度和重视调查研究的作风。这也为以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前后,出国留学成为时尚,毛泽东则坚持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才能更好的研究和学习外国,并且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都采取分析的态度。青年时期,毛泽东多次和蔡和森、萧子升等人以"游学"方式深入各地调查,了解当地生活和风土人情,读"无字之书",从实践中学习。
(三)以个人与集体、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为主题 吸取集体经验和群众智慧,树立依靠集体、相信群众的科学认识,是他政治思想中的群众观。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毛泽东的思想认识有了重要发展,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地朝向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找到了改造社会的主要力量―――工农大众,加深了对群众的认识和联系,认识到人民群众显示出来的巨大威力和推动社会的重大作用。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发表的《民众文中指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他越来越相信,"只有通过群众行动来保障群众的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生气的改革的实现"这正是他通过对国情的探索而确立的科学的群众观。
(四)具有与时俱进、探索不止的人生观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完成对主观世界的构建,这是他政治思想得以常新的关键。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坚持对实践的不断求索,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使自己的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前进。他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批判,不管是什么思潮,只要经过实践检验,确认其不能救中国,就予以批判。从早期对"观念造成文明"认知的扬弃到对"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的确认;从圣贤创造的历史观到相信"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从主张"呼声革命""无血革命"到明确暴力革命思想;从提倡"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的道德律,到接受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在极短的时间内,清除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政治上实现了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同时,在思想上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
(五)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界推崇思想革命,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改造社会的能力。毛泽东本人又长期受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的熏陶,这使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成为了毛泽东早期的政治思想的一部分。面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必须再造",曾提出"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进而从大乱中求得大治。而这正是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中理想主义色彩的体现。
三、结语
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形成于当时纷乱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之中,虽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却为以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对中国当今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