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优化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的一般途径(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的一般途径是指在全国所有普通高等院校中都可加以沿用的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范围,可以从学校课堂范围内扩展到整个学校范围;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大主导,即思政课教师,此处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既包括思政课专任教师,也包括辅导员,还包括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两大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在思政课教师主导的由两大主体参与的一定范围内的教学活动,这些方法和手段既可以包括抽象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可以包括具体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途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效果优化的途径上虽然有同质性,但是二者的异质性更为明显,尤其在其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途径上截然不同,其截然不同点在于前者的关键途径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指在高职院校特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拓展思政课教学平台,保证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全方位不间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完全不同,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仍然是在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用少量的课时去组织大学生去相应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亲身体验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前者是指大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阶段的大量时间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大学生校外实训、实习机构,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途径所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教学环境复杂
目前,高职院校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在学校中努力学习,还需要在企业中积极实习,而两个成长环境的不同必然加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在企业中进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难度。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社会性程度很高,而社会中充满各种风险与挑战,因而企业本身极为复杂,不同类别的企业更为复杂。同时,大学生在实习之前主要生活学习在大学,对社会的接触较少,认知社会的能力有限,不良思想的抵御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社会适应性差。这一系列客观存在的情况都给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企业本身的复杂性则是该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校企间利益诉求不一致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共同配合,管理和服务好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细化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则需要校企之间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除了有彼此诉求的一致,也有彼此诉求的不一致,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大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为在毕业期间顺利签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企业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大量大学生的实习,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顺便挖掘出较为优秀的大学生中的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企业间发展的水平不同,有的企业已经发展壮大,本身较为重视企业文化的打造,而有些企业则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没有机会关注自身企业文化。由于校企之间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加之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机会稀少,即使部分企业愿意配合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活动也往往浮于表面,简单应付,无法真正对在企业中实习的大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师来源多元性不足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来源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而言更需要多元性,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所学的专业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专业,其一般不可能具备"双师型"素质,也就没有在企业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因而就很难兼顾对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当然还可以依托相关企业内部从事企业文化的员工对在企业实习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同样的问题在于,该类员工大多数并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专业,虽然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能力。事实上,此种多元性不足与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没有考虑到未来的思政课教学越来越会投入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践性教学上,而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就更是如此,这就使得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专业人才的时候仍然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未来因实践性教学的需要而更多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四)大学生系统性思政教育中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是保证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系统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我党意识形态工作在高等院校顺利开展的条件,事实上还是高等院校教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基础。实际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并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就显得问题突出,甚至无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教师来源多元性不足问题的存在是导致大学生系统性思政教育中断的直接原因,而大学生系统性思政教育中断又将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不仅无法使得学生在实习企业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会削弱之前在学校中所受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然,高职院校学生系统性思政教育中断的原因并非只是教师来源多元性不足这一种原因,只是该种原因更为直接具体,由此并不可忽视其他深层次抽象原因。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途径的构建模式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实践性教学的构建模式极为重要,其构建模式需要在充分考虑并重视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并科学的提出相关对策,因此,笔者认为要想通过实践性教学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真正的优化则需要搭建思政教育企业数据平台库,并且增强教师来源的多元性和教学的流动性。
(一)搭建校企间思政教育企业数据平台库
本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途径所存在的问题的论述中已经谈到客观教学环境复杂和校期间利益诉求不一致这两大主要问题。然而,这两大主要问题的存在并非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本文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解决该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1]。通过搭建校企间思政教育企业数据平台库恰好能够化解复杂的客观教学环境以及调和校企间的利益诉求。首先,校企间思政教育企业数据平台库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能够共享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从而企业能够有机会获得相关资源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因此企业可以主动控制相对复杂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享的思政教育资源指导并监督相关企业做好对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控制力;其次,在校企间思政教育企业数据平台库的建立并使用的过程中,客观上会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创造出更多彼此关切的利益点,强化企业做好自身的文化建设,在提高企业软实力的基础上做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教学。
(二)增强教师来源多元性和教学的流动性
我们绝不能够把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仅看成是本校思政课专任教师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企业来共同实施和完成[2]。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来源的多元性一方面是指到高职院校以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的来源要多元,另一方面是指高职院校以外的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来源要多元。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创新选人机制,不必苛求到高职院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从本科到硕士甚至到博士的每一个阶段都学习相关专业,只需要求其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相关专业,其余阶段有别的学科背景,甚至有理工科学科背景也可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在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流动到相关企业为实习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后者而言,需要有相关公权力部门支持企业设立专门提升企业内涵的文化部门,该部门同时也可以承担对到本企业实习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个角度弥补教学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