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宏观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其他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微观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有机整合。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微观层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学术界有多种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单主体说
这一学说又分为三种: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政治集团主体说。教育者主体说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受教育者主体说以卢梭、林威为代表,这两种学说都是片面强调一方的主体地位并把它绝对化而忽视另一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政治集团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一定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机构"。这一学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作是相当于"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组织者,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所以说,这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2、双主体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该学说的代表人物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施教、受教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为主体、客体,双方影响是相互的。这一学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特别是受教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3、三重主体说
该学说以王颖为代表,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时装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该学说虽然都看到了参与人作用的发挥,但是我认为这是对上述三种单主体说的简单相加,参与人间似乎是平行的,对于说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明显难以令人接受。
4、多主体说
该学说以张耀灿、郑永廷为代表,把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都当作了主体。其实,这种"多主体说"实质上是种"泛主体说"或"无主体说",不能发出真正的经营主体,并且也混淆了主体与介体、环体间的差异。
5、主体间性说
该学说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移植,哈贝马斯指出:"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该学说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教育者间、受教育者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主体间性。从这可以看出,该学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双主体说,只是情况更为复杂而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种自我教育,它必须以人的主体性为基本条件才能顺利实施,它包括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1、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其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能动性是指教育者能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前瞻性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要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现实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又要放眼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表现在与教育者类似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即受教育者能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教育所传递的思想、信息;即使接受,也能自主决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去接受;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指他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油选择地接受信息。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是说他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加以改造,形成符合自身的新思想、新品德,提高自身认识水平,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并不是单纯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过程,而是一种涵盖历史、文化特质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一项具有明确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的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鲜明的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的;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使教育活动在更大程度上适合受教育者的特点,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当今多元化的大氛围,人们各方面都面临着挑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他们在众多冲击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塑造完美的人格。人的修养、人格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人自身有了这种需求、渴望后,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积极顺利完成。
人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通过人的主体性的充分研究,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不断深化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发展,从而使人各方面得到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对于改变以前状况、实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主体性研究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然内容。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育人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对其主体性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分歧虽多,但我认为其研究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我们在研究时,不应简单地说"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因为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应关系,不是一对必然、绝对的关系;我们应着重本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而充分研究主体性。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地有效实施,从而有利于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间接有利于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