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无线的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厘定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方式,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方式
移动互联网中媒介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流媒体、多媒体空间平台等,它是新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和应用模式及信息传播载体。
1.即时通信。即时通信(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其形式主要有手机短信、腾讯QQ、MSN、Fetion、UC等。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码和Fetion号码,并把它作为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工具。
2.博客。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交流平台。虽然博客是在新互联网时代中的一种新兴的媒体,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博客发布个人的生活、心情和思想。
3.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同传统博客相比主要表现在"关注"、"评论" 及"转发"三个功能方面的不同,这些新功能也恰恰展现了微博的强大魅力。微博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圈"、"交际圈"、"舆论圈"。
4.SNS。SNS的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是指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通过网络建筑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SNS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互联网站进行SNS,二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上安装各类SNS网站推出的客户端软件(例如人人网推出的"手机人人"软件)来进行SNS操作。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媒体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移动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特点,突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这样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生活化、普及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
2.移动媒体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移动互联网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在网络上互动交流不会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平等地进行键对键、点对点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互动交流。
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信息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否与受教育者的群体特征和性格偏好相结合,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和选择多样化的需求,其媒体的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快速传播等多媒体特性,可以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参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1.移动互联网的无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使大学生参与网络互动、发表观点和言论更加自由和便捷,这种无限延伸和自由的网络在物理空间上突破了有效监控的范围,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同时,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以及格调低下的短信、贴图和彩铃等信息通过新媒体的大肆传播,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也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2.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虚拟性影响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意识。一些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环境,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与家人、朋友、同学间的关系慢慢疏远,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交往异化。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
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带来了挑战。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的差异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应用要滞后于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普遍存在着新媒体意识淡薄、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欠缺、对新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媒体信息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尊重。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自主性不断增强,思想表达更具个性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借助网络表达自我。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应当保护和尊重。 其次,思想教育手段需要更新。伴随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大学生习惯性地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捆绑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看菜下锅",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引入校园,使之与高校的优势资源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思想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1]92-93
再次,思想教育过程需要互动。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提升了网络使用的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在移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广泛延伸,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各要素之间同向互动,在双向交流探讨中研究问题,寻求共识,提升教育实效性。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
1.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充分把握大学生个性特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偏好,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体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2.精心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其一,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大平台",利用手机短信、飞信、微博、微信、音频广播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基本办公、通知等服务;其二,整合校园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平台",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大量制作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新产品,实现校园网络资源供给,用优质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校园网络,提升大学生使用"黏度";其三,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小平台",实现互动交流,[2]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问题等将在校大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班级博客、校园论坛、手机QQ、手机SNS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积极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建设:一是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知识,提高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设熟悉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开发的专业队伍,负责移动互联网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采编、制作、更新工作,使移动网络技术与高校优质教育内容无缝对接;三是建设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引导性强的网络教育活动。
4.强化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支撑体系。3G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移动互联网校园信息管理支撑体系。一是开展媒介教育和移动互联网文化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二是加强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布监管与化解机制建设,认真研究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应用规律,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前防范,合理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