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政治论文: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文化建设

来源: 2018-01-12 20:13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快速发展。新媒体一方面使媒体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纸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另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不仅拓宽了人们的政治视野,增加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拉近了公众与政治生活的距离,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术语,它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影响和制约着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过程,对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分析过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变革的个人心态因素。[1]但是,学术界真正将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进行独立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于1956 年 8 月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次提到"政治文化"一词,由此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之先河。

  何为政治文化?1963年,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在《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中,概括地指出:"政治文化一词表示的是特殊的政治取向,即对政治系统和系统各个部分的态度,以及对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2]1978年,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G. Bingham Powell, Jr.)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对政治文化给出了更明确的定义,即:"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3]在这里,政治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类在政治活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精神层面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美国政治学家派伊进在《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中将社会各种传统、公共机构的精神、公民情感与集体理性等都纳入到政治文化范畴中来,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又是普遍持有的信念和情感构成的,它们形成'特定的取向模式',并且使政治过程呈现为秩序和一定的形式"。[4]

  埃克斯坦将政治文化的外延进一步扩展,他认为:"可以把政治文化看成是社会关系模式的延伸,以及某个社会'公民内涵'(Civic inclusion)的总体水平。"[5]持相似论点的还有德国制度论者柏伊姆和D ?斯特恩贝格,他们认为政治文化是"活的规章制度",它们的功能与有形的规章制度一样有效。[6]我国吉林大学朱日曜也这样认为:"政治文化应该包含与政治有关的各个层面的文化。"[7]

  虽然学者们的观点略有差异,但纵观学术界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无不将政治文化看做是内化于社会成员思想当中的,带有明显情感评价的、较为稳定的政治取向。扩展开来,就是政治文化是拥有不同民族、阶层、性别、职业、年龄、宗教信仰等身份属性的社会成员在直接、间接的政治生活中,通过对政治家、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等政治体系构成要素,进行长期的认知与评判之后,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稳定的、且带有明显倾向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的总和。

  二、新媒体环境下政治文化的特征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多种政治文化并存,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的格局的形成,使当代的政治文化呈现出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特征。

  1.开放性

  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不会脱离社会其他领域中的价值和行为,从这个涵义上来讲,政治文化也是一种开放性文化。"[8]根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2013年,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 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使政治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网络电台、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使得各种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即时互动、高度共享,这些新媒体的大量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跨越国界的信息空间,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国界,全球交流的能力。政治文化只有保持其开放性,才能通过吸收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随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实现自己的发展。

  2.民主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量大、成本低、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打破了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不仅给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各种新文化、新思潮、新理论的窗口,还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了充分沟通、平等交流、方便获取各种信息、表达政治态度、政治理想的平台,有助于塑造一个平等、民主的政治文化交流和传播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民众参与政治文化建构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地增强了,同时,从被动的政治文化接受者转为积极的参与者,人们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够根据个人的意图自主地选择信息、发布信息、评价信息。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将被双向互动的政治文化传播新模式所取代。这种双重角色,使得受众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3.多元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也要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不同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形式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现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社会正是由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构成的,这就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系统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

  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实现了文化传输的零距离,信息可以不受新闻审查的约束,也使得各种腐朽的政治思潮,比如多党制学说、人权至上论、自由化思潮、原教旨主义等各类学说有机会肆意传播,销蚀着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各种网络谣言、偏激的政治观点畅通无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度和认同度。给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文化主权带了现实威胁和挑战,使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变得更加复杂。

  三、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完善公众参政议政制度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参与者表现出来的是对社会的输入过程,是对那些促使他们介入政治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参与机会的态度,也就是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9]可见参与型政治文化强调政治参与的公开性、平等性和参与常态化,这也正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然而,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中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闭、专制的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重人治轻法治、"官本位"等特点不仅阻碍了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进程,更阻碍了当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因此,只有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拓展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确保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实现。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选举制度、公民听证制度、社区矫正制度等。只有公众参与政治渠道畅通了,其政治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才能被激发,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才会对自己的政治角色有更清醒的认识。

  2.强化公民素质,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政治参与水平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公众参与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规模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尺度。"[10]衡量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在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深度和广度。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质在于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使公民的利益诉求有畅通的表达渠道和实现渠道,使公共政策得以在公民或直接地、或间接地参与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公民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公民政治素质的低下使其在即便具有参与条件的情况下,也难以有效地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

  现代社会中,新媒体是政治信息的重要来源。人们从新媒体上所获取的政治信息,往往直接推动群众的政治参与活动。然而,不同阶层的民众在知识上、技能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应大力完善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应大力加强对偏远落后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与"知识鸿沟",以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和电子民主进程,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素质,使全体公民有平等的机会共享政府提供的信息化公共服务。

  3.借鉴和吸收先进政治文化,稳固主导政治文化地位

  不同利益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对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取向有所不同,有的表现为政治认同,有的表现为政治疏远,有的甚至表现为政治对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文化输入与输出。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系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各种政治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是政治文化系统自身运行的逻辑。"[11]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也变得不可避免。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一个社会在政治文化上裂痕过大,整合不起来的话,那么政治系统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不信任,甚至是利益上的纷争不断。因此,我们只有建立一套政治文化的包容和协调机制,才能整合好各种政治亚文化,最终实现多阶层、多群体的文化协调和共融。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割断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优秀文化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服务。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开放、包容的政治文化,以稳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总之,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种稳定的、规范的、民主的、法治的、开放的、包容的政治文化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媒体环境对于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下大量的社会矛盾。同时,又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直面问题,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努力,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文化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塑造出一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