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代大学生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形式,为了实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目标,加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中,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成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所以,在高校的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仅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更是要将这一理念切实地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去,领导不刁难教师,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因素即为人的因素
首先,实践的主体是人。高校的思想工作教育者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自身研究的对象,以实现建立正确的三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这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存在是最主要的。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高校的思政工作才能够得到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会采取实际行动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对象进行影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受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建立起正确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再者,高校思政工作者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意识世界的内容也需要通过他们理解后才能进行传播,所以说他们也是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也是要通过理解这项实践活动来了解和接受社会的内化要求。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是在理解和消化社会的内化要求后,代表社会的需求来开展思政工作的,他们所传递和代表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志和思想,而是社会的要求和需求。所以,从实践主体角度来讲,为了更好地传递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加强以人为本正是其首需。
另外,实践的对象是人,即高校中所有接受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的广大学生,当然,其中也包括高校思政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作为社会的人(学生),其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体系中,思政教育工作更应该注重传递利于社会主旋律和社会和谐的内容,因此说,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就是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引导和培养,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发展,在社会中发展自己,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在校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必备的栋梁之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所肩负的使命和交给的各项工作。正是因为任何工作都不可能离开它作用的对象而独立运行的缘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对象的不可缺少性再次强调了人的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
最后,由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思政工作者作为理解的主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理解社会的要求,然后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对在校大学生施加影响,在校大学生作为客体在这种影响下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他们也对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施加反作用,影响并改变着整个思政工作的进程和效果。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主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客体对象(在校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社会性的人,才让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人成为不可或缺的成分。上述的三个方面也清楚明白地阐述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道理。缺少了这个要素,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实践活动失去了其主体、对象和过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存在形式,也就无所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了。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1.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应当被提倡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用来处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育的对象和主体都是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最应当被提倡的就应该是人性化,师生之间应该要相互理解,并尝试着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引导学生去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主动去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引导大学生教育走向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同时,在教授高校的思想政治内容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教授方法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寓教于学,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拉入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这方面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并能取得预期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不同反应,或者是大多数学生对同一现象的统一反应,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对这些特殊情况应当采取更为针对性的措施,不同的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生活的背景或者其他原因会有不同的表现,教育工作者应当事前做好调查、充分理解、妥善解决,不单单做好授课和教育工作更是要将平时点滴小事做好做全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也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正能够感觉到是以自己为中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想去学和愿意学的想法。并由此推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对师生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教育管理层提出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将人作为活动的核心来处理。这个教学活动不仅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更是指从教学课程的选择到教学任务的制定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感受应当被充分重视,那么在教师考核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教师的地位也应当被重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质量决定教学的质量,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的风格才能培养出求真务实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前提就是要处理好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为教师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应当是管理阶层亟须面对的现状。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在坚持以人为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还需要改进
目前的教学方法还是偏向于满堂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是被看作是单向传输,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是对书本知识的机械性复读,并没有真正做到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也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分心的结果,学习效率那就更不得而知了。
2.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方式过于武断和急功近利
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学生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却选择了一锤定音的闭卷考试,仅仅是让一场考试的成绩来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么做不单是武断不科学的,更是与思政课程开设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闭卷测试只是单纯地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而并不能衡量出一个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并应用到这些平时学习到的知识,同样的,这种方式不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智慧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对于这种模式,应当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3.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应用方面,还没有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现代化技术覆盖
传统的教学技术主要是依靠黑板粉笔这些基本的教学工具来实现,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这些基本的教学工具不足够完整清晰的传递出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图像、影像和文字于一体的现代技术。有了这种技术的协助,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准确生动地传递出信息,更能够将学生带到一个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大多是局限在课本教学上,社会实践应用方面比较薄弱
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当努力寻找条件拓宽教学领域,寻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机会。让在校大学生有机会踏入社会,感受社会与校园生活的不同;让其感受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后带来的冲击力;让其在社会的实践中磨砺自己的信仰、理念和价值观,使其具有持久性而不易淡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如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引进社会实践的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思政教学的说服力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够让思政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构建健康向上三观的重要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为了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广大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发展,更是要加强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切实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全面均衡的进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