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儒家文化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一百多万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七百多万。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对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如何应对就业压力?高校在不断扩充就业师资队伍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更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也开始进入到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中来。儒家文化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它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国家层面的影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对个人的影响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润物细无声。我们如何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到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
一、当代毕业生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即将结束十几年的教育生活,即将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即将圆一个家庭梦,即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群体。这个群体在这个阶段会不得不再次面临人生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出国,还是就业?同时也面临人生的第三个"断奶期",再次离开父母、熟悉的校园、朋友、同学,走进学校或社会,体验别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他们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方面:
1.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虽然我们说大学就如一个小社会,进入大学是他们人生的第二个"断奶"期,他们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毕竟依然生活在相对纯洁的校园里,依然有可亲、可敬的老师相伴,还有知心、可爱的同学相依;而对毕业生而言,家庭和学校在此刻能对他们的帮助微乎其微,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三次"断奶"。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压力,并且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就业最难季的今天,让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子们不知所措;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招聘单位人才需求的素质之间的差距;就业市场和体制的不健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行业的竞争激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差距大;一次次的应聘失败等等使得他们感到不适应。他们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自信遭到了质疑,对未来的迷茫,甚至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可能一部分同学会由此而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双重评价体制
现阶段的毕业生已全部为90后,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时代,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他们身上突出表现为太"自我中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考虑自己,不愿意顾及他人。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在求职阶段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会在短期内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不遗余力地想办法推销自己。但是对理想和信念的认识相对来说比较弱,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做一个有志青年,但对事物似乎没有常性,容易随波逐流,对逐年增加的违约率,当问及原因时有学生会这样回答:当时看大家都签约我就跟着签了,后来才觉得不合适。还有就是有迫切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责任心不够。在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家庭是倾其所有培育一名大学生,对他们给予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厚望。但当学生毕业工作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几年和家人失去联系。
3.诚信意识的缺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在鼓励人们的逐利行为,导致个人私有利益不断增加,诚信意识缺失。这个问题在毕业生身上表现为就业压力的增大,一部分毕业生把就业的主要问题并非放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上,而是各显神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企图侥幸达成就业,如因为一些单位在就业招聘时要求出具成绩单,一部分学生在考试的环节中选择作弊;还有一些学生则弄虚作假,修改成绩单。在就业过程中,简历制作中借用他人的获奖证书,出现一个班几乎都是班"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现象;在求职过程中向招聘单位隐瞒自己的真实意愿,本来对某份工作并不满意,但是想着先确定下一个单位再找更好工作的想法,增加了违约率,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吸收一些资源,以丰富我们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1.儒家"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1]而"以人为本"是自古有之的观念,尤其是儒家很注重以人为本。孔子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论语?颜渊》)。"仁",即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正视人性优点与弱点[2]。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与引导力,也就更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以人为本",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毕业生存在的这些问题,认识到这个阶段出现的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等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接受他们的这一状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面对面谈心、利用网络交流与咨询、进行心理健康培训等形式进行有力的疏导。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抗压能力。其次通过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和帮助,协助他们选择并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切身需要,只有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否则"假、大、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会使得该工作裹足不前。 2.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因材施教是儒家最重要的教育原则,读《论语》我们从孔子对"仁"的解释就可以理解,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颜渊问"仁",他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解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3]。仲弓问"仁",他让仲弓掌握"仁"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论语?颜渊》)[2]。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论语?颜渊》)[2]虽是同一个"仁"字,孔子却根据学生性格和天赋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答。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即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品格、智力、才能、兴趣等因素,同时还要因时、因地、因事施教。对于不同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当然要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推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真正的教育。其次要根据毕业生个体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智力、能力、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给学生做初步分类,如对于性格内向的毕业生,我们首先要让毕业生明白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也就难免会与他人发生冲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总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对自身的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儒家"诚信"思想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都对"信"做了表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2]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没有安横木的?r,小车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走路呢?"孟子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孟子说:"只给吃而不爱抚,那就像对猪一样;爱抚而不恭敬,那就像养牲口。恭敬之心是礼物送上之前就该具有的。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诚心实意,君子就不能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3]。从这两位儒家圣人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具有何其重要的位置。
而在当今社会,"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德品质,是衡量一名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虽然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毕业生是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一步强化诚信教育。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完善"诚信"档案体系,在学生毕业时,有一份诚信档案与其随行,这从体制上就有力地防范了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同时,我们要有一批素质较高的老师,老师言传身教胜过圣贤书。要求学生的事情,我们老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舆论引导,从"八荣八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一直是国家所引导和提倡的,我们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学生,用舆论引导他们的行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毕业生的诚信问题会有比较大的改观。
如果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借助多样的载体,真正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运用其中,让毕业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并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可以丰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进一步增强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说服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