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应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所趋。当前,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性与多变性。正如有的学者描述的那样,转型中的当代社会呈现出模糊、交互与多变的状态,"所谓模糊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形成时间短,人们对其本质、功能、规范的认识及心理适应,尚处在探索之中;所谓交互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相互交叉与渗透,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所谓多变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延伸,不断衍生出新情况、新问题"[1]。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主体性随之增强――这也意味着要满足的利益诉求也要增大;自主选择性随之增多――这也意味着要满足的需求口味也要增多。同时,社会环境影响的不断加大,多样的社会思想观念也在侵袭着人们,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以满足自己"被制造出来的虚假需要"。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转型以服务于人在社会转型期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定型的关键阶段,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如习总书记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实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武器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形防御阵地就显得尤为必要。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须面对的几个基本问题
2.1 教育功能的异化
异化一词的法文是aliner(动词)和 alienation(名词),其本义是转让和出卖。在继承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异化理论做出了新的突破。在马克思那里它主要指劳动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那么在阶级社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然也存在异化现象。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的失语。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本质在于促进社会成员实现全面发展,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往往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功能。如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德育等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灌输的手段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者只是负责说教,然后用考试的形式来绑架受教育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功能的失语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使得其成为受教育者异己的力量,甚至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偏见。如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轻视与偏见。
2.2 教育魅力的不足
身边经常有学生戏称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最适合上课睡觉的课程,这侧面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魅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找到原因。
首先,有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与其所承载的教育任务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是指"教育者在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坚实的理论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优秀的品德风范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吸引力,具体包括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4]。然而现实中有教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多为资深党政干部与高级教授。这些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身兼数职,他们被行政事务与科研课题所牵绊,很难将时间和精力专职的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其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由于自身素质、经验、实力等的局限限制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魅力;同时由于高校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力度不足,也影响了这些未来具有教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成长,这特别体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38份有效问卷中,"有近半数的人,认为辅导员人数的配备没有按规定配备,在职称晋升、相关的激励措施的采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5]。再次,这些年来,我国高校呈现出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以及学生个性多样化和专业结构复杂等特点。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魅力不足问题。
2.3 教育公平的缺失
谈教育公平的问题,则涉及一个教育补偿的问题。这就是说弱势群体都有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实现整个教育事业公平、健康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问题在于教育对象中弱势群体的覆盖不足,特别是对高校的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视。高校虽然对贫困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在经济上帮助他们的同时,却忽视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贫困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弱化、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荣誉感弱等不良现象。因此对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另外,当前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强调的是管理的秩序如何,而缺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的方法。贫困学生在生活上比其他学生困难,当经济困难、就业困难这些实际问题出现时就会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不利于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不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得到贫困学生的认同,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公平的实现。
2.4 教育评价的缺乏
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性的活动,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人类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是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的,评价对目的活动起到保障和反馈的作用。建立起可行、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使得活动的预期和目标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必不可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如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专辟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其中初步性的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在我国高校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评价工作仍亟待加强,特别是缺乏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评价实践。总体来看,操作性的、总结性的经验居多,而系统性的、创新性的研究较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基本未建立起来。同时成熟的测评题目也亟待探索。这跟社会转型的要求、学科理论建设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以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这些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转型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那么这几个问题该如何着手解决?该研究者认为应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将眼光投向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领域。
3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借鉴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水平。1999年国家启动2049计划,目标是于2049年,使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达到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水平。时至今日,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对公民的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有了许多成果,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可借鉴的经验。
3.1 转变为能力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有明确的纲领性文件。2006年,国家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它还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素质模型强调科学知识与方法被人的内化,注重的是人运用科学知识知识方法的实践能力,其有助于我们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失语的弊端。该研究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也应以能力为导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的功能。即培养受教育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思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问题的能力。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思想部分本身就包含科学精神、科学思想,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能力导向的新模式就有可行性。
3.2 精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分工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十分重视非正规学习。科技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如成立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学生科技活动节,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甚至开设创新实验班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非正规学习。缩短两课的课时,将多出来的时间举办如教授讲坛、思想政治教育辩论赛、关于社会现象的讨论会等非正规学习活动,并且由高水平的教育者负责这些活动,而青年教育者则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内容的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魅力同时使得师资力量物尽其用,各取所需。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点朴素的想法。
3.3 开展有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公民二字是为了体现科学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在广泛性的同时兼顾重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指出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如未成年人注重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民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城镇劳动人口注重职业培训、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注重科学领导、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
纲要还特别指出要使得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而且特别要兼顾农民工的科学素质问题,这体现了公平教育的思想,是关注弱势群体的表现。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划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相对的弱势群体要特别关注,如贫困生、残疾生、同性恋等,切实的关注他们的实际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4 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测评的制度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测评体系已比较成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了国民科学教育与科学素质的评估研究,并将其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已成为科学素质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从1992年开始进行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并于2001年建立了公民科学素质变化观测系统。此后,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也做了大规模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了八次全国范围的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经过多年的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测评实践,我国已形成可操作的测评指标体系与积累了较成熟的测试题库。现已致力于跨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测评研究。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针对高校不同的受教育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评价制度,就需要国家的立法的支持与政策的倾斜。同时,要以高校为主力军,地方机构为辅助,加大力度对高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群体教育效果评价理论进行集中攻关,以早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的监控网络。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