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依靠制度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的表现
(1)制度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问题、作风问题,也是制度问题,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首先,"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解决不了",没有制度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体现不出来,所以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再者,制度的建设和发挥作用,需要人们对这一制度的认同,这就需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去培养这一认同,没有这种认同,制度就难以让人信服,"解决以上所说的制度问题,需进行大量的工作,包括进行教育和思想斗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2)制度建设的"破"和"立",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条件。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外,邓小平还就如何利用制度建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阐述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的"破"和"立"上。"破"指废除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消除官僚主义习气,废除家长制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立"指恢复或建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在这一方面,举措颇多,包括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干部负责制","使党委摆脱日常事物,集中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监督工作";抓工作重点,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恢复高考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队伍。上述制度建设措施,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在国际上,敌对社会主义势力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和平演变"的大好时机,积极实施"和平演变"计划。在国内,则出现了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党内部分同志受极"左"思想的束缚,攻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政策是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右倾"、"复辟"和"倒退";另一种是社会上有人散布怀疑或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共领导、反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潮。这些思潮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四项基本原则,涉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为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的原因分析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们真正的优势"
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在各个历史时期他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作了许多重要阐述。新民主主义时期,他在《动员新兵及新民政治工作》等文中,就军队政治工作、民众工作等方面,提出要加强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众的民族教育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等文中提出要在党内加强统一战线工作、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提倡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提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因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80年代末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年教训总结时的反思,他认为,"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而且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失误比某些经济发展方面的失误更大。 2.2 对制度建设的重视――"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一向重视制度建设问题,他反复倡导建立和健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与规范,而且这种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鲜明。
从上世纪50~60年代直到"文革"中,邓小平一再指出要做好经常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工作制度。这一时期,邓小平主要针对当时比较风行的大搞群众运动的工作方式,提出"现在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要着重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经常的工作制度要恢复,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的制度建设思想有了新发展。1978年在党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他总结历史教训,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在这里,邓小平把制度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3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早在50年代,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他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习气、骄傲自满的情绪,就提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在这里,邓小平就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制度建设结合。鉴于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制度建设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重要的地位。
3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的影响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说服教育、宣传教育,方法上较为单一。而加强制度建设,"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说服教育与制度、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弥补了方法上的不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约束,它较多的是靠以理服人,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不确定性大,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制度作为强有力的规范,以其强制力迫使人们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再者,制度往往是长期性的、稳定的,有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制定长远目标,减少随意性,保证教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对制度建设来说,制度要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和维护,以及其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制度完善和创新,这些方面是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方面的工作,通过改变人的心理和观念、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来提高人们认识制度的能力,并以制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增强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感,培养维护制度的自觉性;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得到不断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对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会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制度"制定者"的人的发展进步将带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3.2 实事求是,避免形成依赖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制度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是"一劳永逸"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工作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依赖于制度。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人的思想虽然存在着一些可以利用的规律,但总体上它是不断变化、错综复杂的动态过程,所以需要持续关注。而制度相对来说是静态的、固定的,有时候对于人的思想问题的反应是滞后的,难以及时捕捉思想的变化。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要求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而制度则是相对呆板、僵硬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因此,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实事求是,反对把制度的作用绝对化,避免对制度的一味依赖。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