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从话语情态分析十八大前后政治新闻的改变
新闻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地发展来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和价值,政治新闻更是如此。"重领导""口号化""远群众"曾一度是它的主要特征,中共十八大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加上响应"走转改"号召,我国的政治新闻发生了一系列显著改变,特别是在"群众路线"蓬勃开展后,政治新闻的改变尤为明显。
第一,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78.6%的读者注意到了十八大后政治新闻的改变,59.3%的读者认为改变是有必要的,对于改变的效果,43.9%的读者认为较显著。基于读者在调查中认为内容的改变最大,本文把分析重点放在内容上。
第二,浏览报道时,约88.3%的读者更加关注国内政治新闻,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重点选择国内的时事政治这个领域。
第三,由于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为政治新闻,综合比较后,笔者选择了新华网、人民网两个网络媒体中心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两个纸质媒体作为分析的语料来源。
一、话语情态分析
情态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它的内涵和定义,国外研究有四大理论模型:功能模型(根据说话人的主观确信度对情态进行概念化)、逻辑模型、民族模型(限定为情态助动词的研究)和认知模型。接下来我们将重点选取政治新闻报道中的有效语料作为研究目标,重点对十八大前后政治新闻内容和"情态助动词"进行研究。结合实例进行阐释,力求对十八大前后政治新闻的改变进行探讨,研究其特征。
笔者选取了十八大前后的不同时期内,同样发表在人民网和新华网上的相同主题的两篇报道,对十八大之前和十八大之后的两篇新闻,运用功能模型和民族模型的原理作具体数据比对与分析。Halliday在研究英语语言时,对情态进行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取值,根据汉英对照翻译后,取值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进行分析。
(一)人民网上的中共三中全会报道
十八大之前的新闻标题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胡锦涛作重要讲话》,十八大之后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对其中的情态助动词"必须、要、该"使用次数统计,分别为14、44、0和21、43、0。
(二)新华网之主席新年贺词的报道
十八大之前的标题为《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2010年),十八大之后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五年新年贺词》(2015年),两篇新闻内容都是"报道+新年贺词正文",统计其高频词汇,分别为人民、发展、金融危机、经济、民生、稳定和人民、改革、这一年、民生、反腐、发展,对其中的情态助动词"必须、要、该"使用次数统计,分别为2、5、0和3、16、0。值得提出的是,十八大之后的新闻中有引用"蛮拼的"和"点赞"这两个网络热词。
由于主席新年贺词的报道中还有新年贺词的正文,而且其正文内容改变很大,所以先来分析。通过对比,有以下特征:一,标题字数减少,更简单凝练,通俗易懂。二,新闻中的贺词内容,高频词汇改变,人民被放在愈加重要的位置,民生问题持续被关注且力度加大。十八大以来,改革、反腐的坚定决心不改。三,2015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了"蛮拼的和点赞"这两个年度"网络热词"(对于其命名,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中使用"网络热词"这一说法),更加鲜活生动,亲近人民。
从两个实例可知,政治新闻的话语中,表示能动情态的一类较突出,这类主动词多表示报道者的意愿与能力,通过观察,发现此类主动词多为趋向性的(如"去""指出""注重"等)和能愿性动词(如"希望""想"等),在几个情态助动词中,"要"的使用频率要大于其他几个,接下来,就重点说明一下情态助动词――要。
"要"可表示必要和意愿两种情态意义,表示必要的例子如下:
1.广大党员坚持情为民所系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表示必要的例子都是客观性的新闻语言,没有任何作者的情感因素,只是单纯地转述。"要"表祈愿分为表示道义情态的祈愿义和中立能动情态,二者例子分别如⑵、⑶。
2.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3.我们要想反腐,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分子。
二、结语
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的创新实践,可以看到十八大后政治新闻的巨大改变。从话语情态分析,特别是从情态助动词看,人民网上的中共三中全会报道和新华网的主席新年贺词的报道都有很大的改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