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高效政治课堂:“教”不在深,有“情”则灵
传统教学中,为了适应应试的需要,老师们总喜欢"满堂灌",把知识讲得滴水不漏,对一个知识进行无数次的迁移,甚至将一个通俗易懂的内容讲得相当复杂,以显示自己高深的水平。殊不知老师们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们却听得云里雾里,"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①,教学效果实在甚微。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的政治课堂教学――"教"不在深,有"情"则灵。一堂精彩的课,不在于老师将知识讲得有多么深奥,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全情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那么,政治老师如何在课堂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政治课充满灵性,达到高效呢?
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创设情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②。比起空洞的说教,"瞻万物而思纷",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和传递的价值观念。
一次赛课,遇到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课题。面对课题,喜忧参半,喜的是这课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他们有真切的感受,但问题来了,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我就发现"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因为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曾尝试以一些社会热点作为导课,想引起学生广泛的讨论,可是效果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如何解决问题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决定化繁为简――将抽象的理论置身于简单轻松的背景中。当时正值时尚偶像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我以此为背景,通过"我的韩国之旅"创设了课堂情境,用带着学生旅行的方式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确实,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为选择了学生熟悉并喜欢的背景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对话是热烈的,课堂上的辩论是激烈的。正是在这针锋相对之中,我知道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更对重难点问题形成了清晰的、辩证的思考。由此,情感的升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顺理成章: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化"意识,努力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国际公民。
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他们的收获不是来自于老师的灌输,而是来自于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情境。可见,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不需教师赘言,就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景中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筑高效政治课堂。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回归生活:明辨情感态度价值观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本轮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因此,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反映生活,更"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③,做到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政治教师在讲授《政治生活》这册书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由于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的局限性,以及受到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上获得的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他们觉得课本上的和生活中的有太大出入,难以产生共鸣。这种消极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了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2009年,适逢我市京口区象山镇某村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了改变学生上课的这种消极状态,我在讲到《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等内容时,开展了一次体验式教学:带领班级同学亲自到村民选举现场,感受了书本理论在实际生活的应用。看着原本空旷的会场,一会儿工夫站满了人,看到村民们的选举热情,看到村民们投票时谨慎的态度和庄严的神情,同学们大呼"想象不到"。
"实践出真知",这一次实地调查访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课堂上,当我再谈到"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提高政治参与意识"、"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等内容时,他们的感受更亲切了……
这特殊的一课,让我深深地感到:当政治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之后,确实紧紧抓住了学生,把握住了课堂的节奏和社会主旋律。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他们养成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课堂,更是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
作为老师,我深深感到:学生需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只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一门"文化知识课",更应该是一门"生命体验课"。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身教: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
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因其戳中社会痛点,爆笑吐槽中传递着正能量而被观众赞许。曾经在一节校本课上,我就以此为背景,打算和学生讨论"扶不扶"的问题。课堂设计的本意是想利用其中的"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一"金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却没想到问题抛出,学生在经历了短暂的沉默之后,竟然又意外地抛回给了我:"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我陷入了沉默:是高大上地告诉学生我会毫不犹豫地扶起老人?还是诚实地告诉他们我也有很多顾虑?前者自然会维护师者的尊严,后者则可能引起学生的嘘声,让他们觉得老师也不过如此。几秒钟短暂的纠结与沉默,我诚实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为师者失去了诚信,似乎本身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的资格。当然,选择诚信并不代表放弃扶危济困,在后来的交流中我和学生们都发现很多时候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甚至是我们的本能,而根本不是左思右想后的结果。很快,我和学生的思考讨论的重心很自然地就转移到了怎样做既能救人又能自保,当然,我们更坚信这一畸形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的完善,一定会改变。大家的善良和智慧让一个冷漠的话题充满正能量。
我认为做出的这个诚实的选择是正确的。课堂上,如果老师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讲出的都是违心的、假大空的话,那么如何要求学生聚焦课堂呢?何来"高效"之说?我的选择可能不够"漂亮",但重在真情实感。所以,课堂在经历了最初的"冷场"之后,很快热烈起来,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选择。
经过这节课,我发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影响学习主体,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正确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传授知识的课堂仅对应试有用,学生离开学校几年,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被抛诸脑后。因此,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高效课堂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必须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让我们一起从"心"出发,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体验生命成长的精彩舞台;让我们以自身的激情带动学生,以学生的精彩激发教师,真正构筑一个充满真情的高效政治课堂。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