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政治论文:老子德育思想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启示性研究

来源: 2018-01-17 11:17

 作为高中德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堂,不仅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教学模式教条化、形式化现象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德育功能,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德育改革势在必行。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以"道"和"德"为教,提出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对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因此,本调查力图将老子德育思想进行现代转化,为当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调查对象为高中政治课教师和高中文科生,涉及省重点、市重点、县重点和一般高中,调研范围遍及贵州、安徽、甘肃、辽宁等许多省份,共回收教师卷114份,学生卷105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高中政治课德育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一)从价值理想上来看,师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认可度均很高

  针对高中政治课的价值,作为课程学习者的学生和教授者的老师,均更加注重政治课的道德和社会价值,两个选项选择比例不分伯仲,而且加起来占了全部选项的80%的选择比例,另外两项政治和应试价值则只占了约10%,这两方面价值不受普遍承认。在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学生更加重视政治课的社会价值,注重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而教师更加重视政治课的道德价值,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虽然知道道德素质很重要,但是道德的作用相对社会能力而言更为隐性,认可度稍小。对于教师而言,显然是知道道德素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首选道德价值。不管如何,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可度为34.3%,教师对道德价值的认可度为47.3%,从整体上而言,在价值理想上师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的认可度均很高。

  表1 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的认可度

  你认为高中政治课的最主要价值 考量方面 学生百分比 教师百分比

  A.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成道德培养目标,塑造健全人格 道德 34.3% 47.3%

  B.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 5.7% 7.9%

  C.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能力 社会

  51.4% 39.5%

  D.提高政治考试成绩,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 应试 8.6% 5.3%

  合计 100% 100%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在"教师是否经常提示某个知识点是'考试重点'"一题中,42.1%的教师选择了"经常",39.5%的教师选择了"有时"。而在学生眼中,77.1%的答案是"经常",20%的答案是"有时"。本题意在考察教师在新课教授中对应试的重视程度。政治新课教学,本应重视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生活体悟、活学活用,并穿插各种有趣的活动和丰富生动的案例;但是,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提示"考试重点",不仅体现教师自己的智育倾向、应试倾向,也会在有意无意中传递给学生应试的重要性,降低了政治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不幸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不仅自己经常在授课中提示某个知识点是"考试重点",而且在学生眼中此现象更为严重。因此,高中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价值没有实现。

  (三)高中政治新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新授课程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的调查显示,50%的教师选择了"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23.7%的教师选择了"以讲授为主";而同样的问题,37.1%的学生选择了"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48.6%的学生选择了"以讲授为主"。可见,在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眼里,政治新授课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学生眼中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比教师自己认为的更为显著,这就是教学理想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差距。

  (四)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一般,师生互动情况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双方应当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进行良好的互动,方能实现既教又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的状况,反映了课堂了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积极性等情况。而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去质疑问难,能够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内容,加深理解,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内在体悟性,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

  因此,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情况进行调查。作为学生发言机会的给予者的老师,"比较多"的比例为55.3%;而作为发言机会的实际拥有者的学生,则反映课堂发言机会"很少",选择比例为42.9%。显然,学生的答案更具真实性。一方面,直观反映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不好,师生互动情况较差;另一方面,师生的选择倾向的差距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想化倾向和学生对政治课堂不满意的情绪。

  (五)课堂讨论机会少、效果差,生生互动情况较差

  课堂的教学互动,不仅有师生之间的提问回答活动,也有生生之间的讨论活动。这两个活动共同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讨论的主要形式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分组就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或某一情境一起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大胆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讨论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同思维的碰撞,在德育方面有利于从不同的道德选择倾向中选择正确的道德倾向。

  "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情况"的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在"经常讨论,效果一般"这一选项,比例分别为42.1%和48.6%。但是,整体的倾向性两者又出现了分歧。教师选择"基本不讨论,习惯听老师讲"的仅为4.4%,而学生则为22.8%;教师选择"经常讨论,效果很好"的为16.7%,而学生则为2.9%。因此,从整体来看,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频率和效果都一般。   (六)教师理想教学模式偏保守,教学观念较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53.5%的教师选择了"多联系社会生活、时政热点,增加教学的生活性"。在前三个选项中,这个"生活性"的选项偏保守,属于对现有教学模式稍微改进后就可以实现的理想教学模式,而且课堂活动不多,教师只需要在自己教授内容上多联系社会现实即可。其次是30.7%的老师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是8.8%的老师选择"多开展情景模拟、辩论等课堂活动,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两项中,尤其是前者的改革理想更为大胆,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然而,这两项的选择比例加起来也没有第一项多。因此,总体来看,教师的教学理想仍偏保守,对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老子德育思想的解决路径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老子德育思想有相应的解决路径,归纳为道德观、教师教育观、学生学习观这三个方面,分别强调了:道德教育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教学应当"行不言之教"、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学习应当"静观玄览"、注重道德内化和外化、提高自身素质。

  (一)道德观:重视道德教育、人格提升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老子则提出了培养"上士"、"上德之人"的目标,让整个社会在圣人的"无为"治理之下,最终回到原初"尊道贵德"的朴素状态。

  首先,老子极为推崇"圣人",在《道德经》中"圣人"被提及高达12次。他将圣人的本性看作人自然本性的典范,是"道"的具体体现和承担结果。他认为"道"应当是人们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德育应当培养认识、追求、体悟道的人。如此,人的本性才是自然无为、贵柔不争、致虚守静的。因此,在现代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应回归于人性中最本真的品质,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其次,任何德育思想的都应以人为中心,老子追求的是人的个体性存在,倡导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尊重人格独立,反对对人本性的压制。只有人个性纯朴自由,人生和世界才能完满。因此,我们不能将学生固定在书本和教室狭小的空间内,而应该将知识教育与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的自由个性。

  (二)教师教学观:行不言之教

  1.哲学内核:道法自然

  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教学观出自《道德经》的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见,"不言"与"无为"呈现对应关系。其中,"无为"的体现便是因循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遵从最高的"道"。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言"和"无为",并非不说话、无所作为,而是不以人为的故意强加于他人、他物,任人、物"自化",也就是由其本性。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重要观念,强调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规律。老子认为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这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

  2.内涵:因循自然,顺其发展

  如何理解"不言之教"?王弼在"行不言之教"旁加注:"智慧自备,为则伪也。"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而"不言之教"引申为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老子倡导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行教,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人为地确定起点,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却不自居其功,这是老子教育活动的理想境界。

  3.德育现状:空洞说教,违反道德生长规律

  在当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道德教育的空洞说教的问题。学生基于教材学习"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更萌生出"做与不做跟我有什么关系"的想法。在授课中,教师将学生视为机械性的学习者、没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这种对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师采用了纯粹简单说教、甚至灌输的方式授课,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德育的效果是有限的。

  用"行不言之教"的道理来解决德育问题,就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要因循自然、顺其发展,按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来施教。道德在学生体内的生长,需要的是体悟的感受过程。而学生是活跃的、好奇的、没有后果感、又容易受鼓动的身心特点。因循学生和道德这两点规律,便能找到德育的解决思路。

  4.德育方法:学生主体,自主探究

  首先,树立学生的德育主体观。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顺其本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内在的德育需求,使他们能够自由、独立、主动的发展,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体。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确立其主体意识,发挥其内在的固有的潜能,更能实现自我完善。

  其次,创建轻松、自然的自主探究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能够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动性,有利于道德体悟,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生学习观:静观玄览

  "行不言之教"是从教师教学观的角度来讲,但是,在老子看来道德的落实最终还是靠学生自我来实现,便提出了"静观玄览"的学生自我教育观。"道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道德修养的最后阶段终归是落实到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自己思想和行为发生改观,才算真正实现自我。道德不是外教的,而是内生的,与其说是施教的结果,不如说是客体自化、自在生成的。

  1.玄览:保持纯粹心灵

  "玄览"出自《道德经》第十章中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陈鼓应将其解释为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他认为"玄览"比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张岱年则认为"老子讲为道,于是创立一种直觉法,而主直冥会宇宙本根,玄览是一种直觉。"(《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认为"玄览即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首先就要洗涤心灵,涤除就是把内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这样才可见道,见道就是对道的体验,对于道的体验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2.静观:自在体悟

  "静观"来自《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大意为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表面的理解是"静静的观看自己"。陈鼓应认为这是:"形容心境原本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要时时做到致虚、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范应元认为:"致虚、守静,非谓绝物而离人也。要想获得心灵的德,最根本的需要自己内心深处去体悟、去追求。因此,老子倡导"静观"的自在体悟法,用心去学习。

  3.德育现状:应试知识目的,被动聆听学习

  一方面,高中政治课的应试目的过重,学生努力学习政治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提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心灵就不纯粹,内心被外在的欲望沾染,失去了自我提升、自在感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政治课堂仍是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生表达、参与、思考的机会少,处于被动聆听学习状态,没有机会或者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在感悟。学生只是懂得、会背知识,但当面临复杂选择、充满诱惑的社会时,又无从下手,这便是学生没有实现道德自在体悟的后果。

  4.德育方法:守静内省法

  老子提出了"致虚守静"的守静内省法,也就是道德主体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体验和自我完善。所谓"致虚守静"就是要人们拓展精神空间,净化心灵,去除欲念的烦恼,使心安宁沉静。学生应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遵从内在本性,发挥内在潜能,从而通过内化实现其道德自律。学生只有使身心回复到本性的清静状态,才能不被纷繁复杂的外物所扰乱。老子的守静内省法是对主体生命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显示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它可以启示受教者从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俗社会中超脱出来,以平静乐观的心态去把握现实世界,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研究启示

  关于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教育界的各路学者充分发挥了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各种教学观和学习观。但是,结合老子德育思想探讨高中政治课堂的道德教育方法较少。本研究便是从老子思想的角度寻求高中政治课德育教学的新启示、新观点。

  老子德育思想对高中政治德育教学的核心启示是道德的内化逻辑。政治课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自由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将课堂交给学生,实现师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动。实际上,目前已有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如茶馆模式、后茶馆模式、杜郎口中学模式等等已经将大部分甚至全部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引导、难点讲解作用。通过这种将课堂交给学生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生的参与越深入,思考、活动、交流等方式越充分,道德内化也就越深入。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