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从隐公出身探究其政治命运
有关鲁隐公的研究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但大多都集中于对"郑伯克段于鄢"、"石?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等具体事件的讨论。而对于隐公其人的研究少之又少,对隐公其人作出的断定也是寥寥无几。然则,西周礼制对于隐公的政治生涯的影响是巨大的。隐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人,他对于周朝的礼制又是什么样的态度,这对他的政治生涯又有怎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分析的。因此笔者不揣固陋,力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做梳理论证,以求教于方家诸正。
一、隐公其人
鲁隐公名息,又作息姑,谥号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于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12年在位。据《左传》记载:"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1]按照当时周朝的传统礼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由于周王室的衰败,诸侯国实力不断加强,逐渐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于不顾。同时,为了制约他国、称霸诸侯,各诸侯国不断改进经济制度、增补政治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周朝逐渐衍生出"立嫡以长,无嫡立长"的新的继承制。然而在《左传》中:"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1]但隐公并没有成为太子,只是摄政称公,以用来供奉当时年幼的桓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周公摄政之例,是乎周礼的。
正是在这种历史发展趋势下,隐公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隐公日后的政治生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按照当时严格的礼制,隐公是完全没有这种机会。当然隐公也确实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即位以后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恢复与交恶国家的关系。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九月,及宋人盟于宿。"[1]杜预注曰:"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1]杨伯峻先生注曰:"纪子帛,杜预以为即纪裂?,子帛为其字。杜预又据《左传》'鲁故也'之文,以其与莒子盟,为调解鲁与莒间不睦,故比之鲁大夫,列其名于莒君上。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1]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 是隐公外交史上成就最大的一年,在他的带领下,鲁国与两个有旧恶的大国郑、齐弃恶从好,"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1]"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1]至此,鲁国基本改变了惠公末年时外患重重的局面,也进一步提升了隐公在国民与诸侯之间的声望。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 九月,"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1]。
第二,进一步加强与交好国家的联系。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同年"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且还采取联姻方式,巩固联盟。同年,"九月,纪裂?来逆女,卿为君逆也",隐公七年(公元前714年)"齐侯使夷仲年来聘,结艾之盟也。"
第三,利用有利时机提高自己在国人及诸侯中的声望。隐公六年(公元前715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当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败,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但周王仍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隐公此举巩固和提高了他在周王室及诸侯中的声望。
隐公即位后采取一系列灵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周边各国通好,一方面为鲁国的稳固发展取得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使自己的统治得到了诸侯的肯定。然而隐公并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史记?世家》曾记载有关隐公对摄政的看法:"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政。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2]隐公大有让位于桓公的想法,大多数人也因此会认为隐公是位让国之贤君,晋代的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春秋》何以始于鲁隐公?答日: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寻,文武之迹不坠。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3]从这一段话中,不难看出,杜预对于隐公是持以肯定态度的,那么以后也有不少人赞同杜预的这种说法。然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隐公是其谥号,那么按"谥法"中"不尸其位曰隐"的说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世对鲁隐公的总体评价:执政平庸,但没有野心。与其说隐公没有野心,不如说是隐公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受的礼制熏陶所决定,《左传》中有记载:"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妻之"[1]对于惠公的这种行为,隐公没有反抗,只是默默的接受,隐公的处境不言而喻。
二、隐公之于周朝礼制的态度
鲁国,作为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是周朝著名的礼乐之邦。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少昊之虚曲阜于其弟周公旦,称之为鲁公。《史记?世家》中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之后除之,故迟!"[2]由此鲁国受周朝礼制影响是非常深的,作为摄政公的隐公自然也是深受其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隐公对于其继承君位的态度上:公子挥建议隐公除掉公子允自当君王时,鲁隐公听了却非常惊讶地说:"因为桓公年纪太轻我才摄政。我将把君位授给桓公。派人去营造菟裘的官室,我将要告老退休了。"[5]由此可见,当隐公当听说要弑杀鲁桓公时,第一反应是非常惊讶的。因为根据周朝礼制,桓公是嫡长子,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继位者,而自己不过是继室所生之子,他不过是暂代王位而已。据《左传》记载:"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葬故有阕,是以改葬。"由以上史料可以得知,惠公生前虽然立了太子,但太子太年少,还没有能力治理国家,而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隐公却已成年。惠公晚年,与宋、齐等国交恶,惠公死后周围诸侯虎视眈眈,想分一杯羹。新丧的鲁国为了自救效仿自己的先人周公旦摄政辅助成王之举"共令息摄政"带领鲁国走出困境。可见隐公摄政是鲁国人至少是得到大多数鲁国卿大夫赞同的。
通过这些资料总体来说,隐公对于周礼是遵从的。不管是出于政治策略还是国家之大局,隐公都是从周礼出发,来做事的。当然,仔细阅读《左传》隐公又有一系列不符合周礼的做法,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臧僖伯谏观鱼"。鲁隐公五年春,隐公又不顾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劝阻,大老远地非要跑到边境棠地去看捕鱼,按当时礼法,打鱼是贱业,身为诸侯王去看这个热闹,与身份地位是十分不妥的,何况还是不远万里跑到边境去看热闹,所以《春秋》曰:"公矢鱼于棠"。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说,隐公不管是出于他的政治策略还是从他的出身而言,他对于周礼的熟知程度都是不容置疑的,他为何还执意要去观鱼?在《左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在这里隐公为何要去问,难道是有所期望。州吁,春秋时期卫国人,其母亦为妾,公元前719年弑兄即位,同隐公同为妾所生。隐公在这时问,难免会让人心生疑问,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隐公在问时,是否也同州吁一样,也有想称王的念想呢。这都是值得探究的。
正是隐公一方面受西周礼制的影响,另一方面,隐公在摄政的过程中,由于只是摄政并非真正的公,因此在他执政的过程中,他也曾作出一系列努力,如《左传》中记载,隐公生母葬礼、死后的称谓等,这里不再详细引用,只是又是归结于隐公其独特的出身和所受的文化熏陶之影响,我们说这也是隐公最后命运的根源。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