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接受高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中处于基础地位,它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意志品质等教育,发挥着保证、导向、凝聚、调节、转化等六大功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因此任何时候高校都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工作的依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直接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量的强弱。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随着高校学生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因此须以"多平台"的思路进行改革与创新,除了传统思想理论课教学外,还应该结合学生资助工作及其它方面开辟更多的教育平台。
高校颁发的奖、助学金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机构鼓励学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高校的奖励资助工作在评奖择优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外在因素的刺激,能够进一步鼓励、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形成积极的正面强化作用。当前,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评奖资助工作直接涉及学生的切实利益,学生受助群体在此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涉及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帮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求实上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教育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问题,可能还会被人误解,甚至讽刺、挖苦。而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导致精神上、心理上不健康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因贫困而不自信,甚至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因此,对于贫困学生,我们不光要从物质层面进行"扶贫",更要从精神层面去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和组织的温暖,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通过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贫困其实是一笔财富,关键要人穷志不穷;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专业学习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各种渠道缓解经济负担,充实生活,锻炼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教育学生增强责任心。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敬业精神较差,责任心不强的问题。拿了相当的酬劳,却没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做事马马虎虎,不求细节;对任务只重报酬,不重过程,甚至弄虚作假。对此,应该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最后,教育学生增强爱心。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不善于人际交往,内心封闭,从而致与他人关系紧张。还有个别学生认为家庭贫困是社会造成的,因此对社会不满,人情冷漠,甚至仇恨。而通过勤工助学,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世间充满了温暖和爱心,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的成长,进而让他们懂得热爱祖国、关爱社会、友爱同学。
二、强化诚信教育,奠定荣辱观教育的基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家认同的道德规范。孟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主要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进步。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培养他们良好的诚信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自然也成为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弊等非诚信行为的同学,他们没有考虑到真正需要资助的同学切实所需,自己利用欺骗的手段不光彩地占据了一个名额,就会有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因此,此类行为和此类学生,高校应当在了解实际情况之后,在证据充分的前提下取消其资助对象的资格,收回相关资助经费,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对进行处理,保证资助对象评定工作的公正、公平。 诚信素质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诚信评价体系的建设,并运用道德杠杆,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信用制度。
三、加强感恩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健全人格的体现。
首先,感恩教育离开实践则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把握感恩的实践教育,是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不忘加强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贫困学生参加义工活动、写一封感谢信、开展爱心见面会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在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百折不饶品格的同时,教育贫困学生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学会感谢人,常怀感恩心。
其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永远的引导者。孩子出现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是由于父母与其沟通时缺乏能够共同分享的想法和语言,对彼此的内心世界不够了解。一方面,需要引导其父母合理表达对他们的关爱。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只想让孩子过得好,不需要他们来关心和照顾自己",这在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孝道、感恩意识的欠缺,因此,在生活的点滴中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使其对父母所给予的衣食住行都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父母的奋斗经历,切实体会挣钱的不容易,懂得金钱的背后是父母辛劳的付出,感恩自己良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适度消费。同时关心与体贴父母,哪怕是平日里的一个电话,一声问候,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爱。
四、加强中国传统道德培养,构建健康人格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教育只有立足我国实际,紧握时代脉搏,实现自身的历史性转型,才能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情感培育。要让受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建立在传统美德对个人、家庭与社会和谐之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在特定的情境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避免一味地把教条的、空洞的道德知识、规范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把它们还原到实际的生活世界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不再被动地接纳老师传递的道德知识,而是要以积极的情感去体验和理解,从而促成他们的精神提升和变革,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比较中,感受品质高尚的幸福,从内心深处形成信服道德的信仰。
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强化传统美德的实践教育。知行统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美德贵在实践、贵在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得到真切地诠释,在人们的行为中才能得以表达。高校学生这一群体,多半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又有多少人注意了他们的道德教育呢?我们缺乏实践中的养成道德教育,从而使高校学生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往往隐藏着与传统格格不入的东西,结果,在道德行为实践上形成强烈的、鲜明的反差。所以,日常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教育对高校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实践显得十分重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