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产生于20世纪末,它最大的特点是"积极"二个字,其旨在强调的是心理学应该引导人类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探索和挖掘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传统的心理学主要是以病理性的研究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幸福感的体会和需求就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如何才能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有着更为急切的愿望。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向过于局限,而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趋势,其不再过分强调心理学的病理性特征,而是鼓励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其是以追求幸福快乐生活为导向,运用"积极"的理念和方法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是连接学生,学校,社会的重要桥梁,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层面来看,其主要是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任务,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为目标,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民族地区高校位于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显得略微迟缓,然而民族高校却承担着为更为重大的教育任务,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比较高,学生的民族成分多,语言、背景,文化等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需要时刻警惕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向高校渗透,任务困难而艰巨,这就更加凸显了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解决此类复杂问题以及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教育思路,拓展了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在对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应该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边疆,具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生产力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边远贫困的地区,生活水平比较低,其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生活习俗更是独具特色,而从教育来看,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薄弱,所以民族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在应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问题时会产生很大程度的不适应感,甚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而对于部分民族语言授课的学生来说,他们还需要攻克语言这一难关,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和表达能力,而对于已经是成人的学生来说,跨越语言交流的障碍无异于去重新学习一门语言,其需要做出的努力和勇气不言而喻,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情绪,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要适时适当地并以合适地方式来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和缓解压力并解决问题。
(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多采用的是消极的"问题处理"模式,即出现问题后,其重点强调如何克服缺点和解决问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在的积极优秀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致力于"引导",善于开发和挖掘那些能够自主调动学生进步的自觉性、主动性,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情感体验。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当代高校的大学生多以90后为主,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追求时尚和新潮,追求一种自我表达和自由生活,强加灌输的教育模式效果并不明显,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更是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难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学生。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以赞赏教育为主。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既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完善,更是有意识的结合了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旨在新的时代背景,更好的引导的学生积极向上,教育不分有问题的学生和没有问题的学生。积极教育以积极为导向,挖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并注重凭借此力量来更好的帮助其实现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所有学生,不仅仅只是特别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在当今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正常健康的学生也需要指导,因为他们也具有着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的渴望。积极心理学并不是排斥传统的教育,积极教育是对教育功能的补充,是对传统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积极心理学提倡赞赏学生,提倡赏识教育,注重用赞赏来激发的学生自我改变的动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辅导员应以鼓励和期许作为大方向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应对的态度,从而鼓励学生主动改正。针对多数少数民族家庭贫困的学生,生活保障是其得以安心学习的前提,所以辅导员首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等。同时,要对关注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其多多与同学们交流沟通,帮助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在这方面,辅导员应借鉴和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理念和行为,对于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这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充分认识的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民族融合,了解学生兴趣,走进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转换观念,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学会理解他人,合理而客观地对待现实,冷静分析事物的矛盾,进行合理归因。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应该适当地建立好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对于生活的意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其切实体会到的社会责任和意义,在奉献的同时感受到乐于助人的快乐以及对于社会角色的认可,比如关爱留守儿童、到牧区做义务教师,去敬老院服务老人等。此类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乐于助人的快乐以及奉献自己的幸福。这种优秀品质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从而激励学生超越自己自己,包括学习的进步和人格的提升。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内在地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提高积极的预防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问题出现后"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而积极心理学观点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鼓励"预防问题",注重防患于未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而由于"三股"势力的蓄意破坏,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更是对我国人民安全和和谐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是塑造新型人才的摇篮,更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本地区政治与社会稳定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的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外,更应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民族政策和风俗习惯,及时把握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时刻警惕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向高校的渗透,还应该积极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活动,关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树立积极预防的理念,尽量把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三)营造积极的氛围。学生,不仅仅要学习,更应该完善自身的人格。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个体在形成健康正确的人格过程需要自身不断发挥主体力量,但这一过程也依赖个体生活的外在环境。所以,这对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提出了硬性要求,即大学校园应该对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制度安排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辅导员应将每个学生周围的积极团体建立起来,实行一带一,相信积极力量的感染作用,帮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不断的自我成长,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民族地区辅导员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增进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营造一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助友爱、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使其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进步,不断成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