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五种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农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境界,促使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新状况。
一、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一)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承载与传导之功能,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加强在新农村建设引领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有利于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必定会受到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充分发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形作用,需要正确的政治理想的引导;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引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正确理想与追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领下,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势在必行。
(三)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护航者。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抓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自身的需要,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利于弥补传统载体受众面小、工作量大、时效差、针对性差的缺陷,为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萌芽
(一)电子普及,传媒载体萌芽。科技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传媒时代的到来;在新农村建设中,若不能最大限度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为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建设很可能会事倍功半。在新农村中,一方面,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相当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渗透至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不断创新高,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二)新旧结合,文化载体萌芽。亚当.弗格森著指出:"语言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包括所有思维、感觉或意志的外在符号。"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建筑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出结合民族文化与时代特征的文化载体,这些文化载体被农民群众广泛认可与接受。
(三)村规民约,管理载体萌芽。每个村子都有属于自己村落并得到村民认可践行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对村子的有效管理与村民和谐,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慢慢向新的管理模式蜕变,而新的管理模式必定会衍生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载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模式的作用,促使管理模式向民主化且系统化转变。
(四)创新典范,活动载体萌芽。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涌现形式各样深受农民群众的活动,农民群众既能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乐趣,也更乐于从活动中接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内容。再者,典范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应该注意并发挥村子典范与能人等代表人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作用。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五种载体的创新途径
(一)传媒载体。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传媒载体的潜在价值。要巩固传统传媒载体已有的地位,坚持有选择地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传统传媒载体中。同时,坚持正视传媒载体的局限,结合农村农民实际,才能从根本上挖掘出传统传媒载体的潜在价值,确保传统传媒载体继续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兴传媒载体的优势。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要整合网络资源,构建各类"中国梦""新农村建设"网站的建设,创建微博微信等与农民群众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兴办以提高农民农业等专业技能的远程教育网络学校,牢牢把握网络载体的主动权,主动占领农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现代社会,各类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以引导。"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作为载体的弊端,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管理载体。首先必须完善新农村现有的村规民约,赋予村落间认可的村规民约以强制性、阶级性、组织性、规范性特征,理清农村事务的管理脉络。管理载体的创新,必须紧贴农村实情,充分吸纳农村中不成文的村规民约,进而形成具备强制性、规范性、组织性、阶级性的他律管理手段,促进村民自律与载体他律的合力。其次,增强管理载体与农村管理人员的紧密性,是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必经之路。管理载体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管理人员必定需要担负起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因此,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与思想政治素质,有意识地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农村事务的管理手段中,更应提高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促使管理载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同时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再者,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回访与建议纳入管理载体创新体系,是促进管理载体可持续性创新的必备手段。
(三)文化载体。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并不意味着要全然摒弃传统文化;相反,应重拾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归入文化载体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的发展演变史上,农村民族传统节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农村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部分内容都乐于被接受、易于被接受。通过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内涵,在重拾农村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有效融合,形成互助推力协同发展。创新文化载体,除却创新文化载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推动文化载体形式的创新。文化载体形式的创新,关键在于顺应时代变化。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文化载体形式的创新,必须紧随着信息时代这一趋势,转变理念,结合大众传媒载体与活动载体等新兴载体推进形式向多样性、创新性发展。
(四)环境载体。一是改善农村硬件环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访谈中,有些村民讲"村子的环境好点,举办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都高一点",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载体的有效建设,应以改善农村的道路等基础硬件设施为基础,关注农民群众对村子硬件环境的合理诉求,切实营造一个舒适的村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载体的建设中。二是和谐村落的小环境。干群环境是环境载体建设必须重视的环境,间接影响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优化农村干群环境,应着重从农村干部着手,重新树立在群众中的形象,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干部的信任感。
(五)活动载体。一是明确活动载体的范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使命的大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范围必应围绕其进行,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最大限度实现在范围内切实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二是明确活动载体的对象,一方面应注意区分对象的年龄层次,即青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层次,年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一个标志,更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度的参数;一方面要注意区分对象的生理特性,即区分男性与女性,针对对象的生理特征而灵活运用活动载体;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全局考虑东部、中部与西部的经济文化对农民群众所产生的影响。三是关注活动载体运用的前期、中期与后期效应,提高活动载体的延续性。活动载体的创新,必须时刻关注活动载体运用前期、中期和后期效应,切实调整活动载体的活动范围与活动形式,以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