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课外校园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部分。课内实践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引入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探究社会问题、体验社会生活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课内实践方式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讨论,也包括学生课堂演讲、时事评议等自主活动形式,还包括视频观赏等自主体验形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课内实践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广大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大学生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仅要深刻理解原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能用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了解现实社会,培养意志品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去观察世界,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虽然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实训时间,但是大学生基本上还是生活在校园里,环境相对封闭,很容易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强方便易行的课内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2.课内实践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强的理论性,纯粹的理论性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使学生感觉内容非常枯燥,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意思。长期的这种教学状态,学生容易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了没用的观点,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反感的心理。学生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看小说、做其他作业,甚至逃课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联系实际的课内实践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2005年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中宣部、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课内实践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在师生交流、学生相互交流中掌握所学的理论,使学生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作用。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声明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2]。
3.课内实践可以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一般来讲,参与度有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含义,从广度上讲,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实践,但由于经费、管理、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往往只有少数学生或者主要是学生干部参加,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这种比较规范的课外实践活动。从深度上讲,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但学校往往会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学生所交的社会实践报告要么是胡乱写的一篇,要么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现成的报告,这样的社会实践完全起不到让学生了解社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作用。
课内实践活动则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保障。从广度上讲,由于课内实践是课堂上进行的,只要进行合理的组织,几乎可以保证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从深度上讲,由于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讨论等都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一方面可以保证话题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保证讨论向纵深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用课内实践模式
1.案例讨论。教师选择和讲课内容关联密切的社会热点案例,在讨论课前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原理分析这些案例。课堂上学生就这些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它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分析问题或者升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在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第一,案例的选择要恰当。一般应该选取时效性较强、学生又比较有兴趣的问题。第二,在课堂案例讨论过程中,为了避免讨论冷场,教师除了要预先安排一定同学重点发言外,要想办法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第三,教师一定要最后总结案例,通过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与提高。
2.课堂辩论赛。教师选择与讲授内容有关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辩题,学生抽签决定辩论的正反方并进行准备。课堂上学生进行分组比赛,比赛结束后,可以由其他非参赛学生作为评委评出优胜队及最佳辩手,最后教师就比赛进行点评。课堂辩论赛由于其较强的竞争性也是很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内实践模式。在组织课堂辩论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精选辩题。选择具有可辩性、时代性和哲理性的辩题。第二,教师进行正确点评。从概念剖析、逻辑框架和辩论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点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辩题,正确分析问题[3]。 3.演讲比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讲题目,布置所有学生写演讲稿,然后挑选演讲稿质量好或者有一定演讲水平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全系或者全校的比赛。组织演讲比赛时教师要注意:第一,要求所有学生都写演讲稿,教师要对演讲稿认真评阅。第二,要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加演讲,让更多同学得到锻炼。第三,对学生的演讲要从内容、演讲技巧上进行点评。
4.影视观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视频在课堂播放,学生在观看完毕后回答相关问题或者写观后感。进行影视观摩时教师要注意:第一,视频材料的播放时间不能太长,以笔者的经验看,播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第二,一定要组织观看后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5.知识竞赛。可以采取类似"一站到底"的形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虽然并不完全算是一种课内实践活动,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效果较好。
三、组织课内实践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兴趣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使大家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而乐此不疲,并能激发人的潜能,在该领域有所成就。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论在哪个方面取得的成就,都跟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分不开。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选择话题和课内实践形式的时候,必须选择学生有兴趣的。从话题选择上,诸如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自身联系比较紧密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恋爱婚姻问题等学生一般会比较有兴趣。从形式上讲,像每周时事评议、课堂辩论、影视观摩等学生一般都有兴趣。在一定时期内受电视上的热门节目影响,某些形式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一站到底"的形式。
2.保证让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内实践中来。大学生群体虽然有共性,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同学的兴趣点存在差异,不会所有的同学都对老师设置的某一话题感兴趣,再加上有些学生不敢或者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所以有时教师组织的课内实践活动会存在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注意:第一,设置不同类型的话题,吸引不同的学生参与进来。第二,像课堂辩论、演讲等课内实践通过合理的活动组织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时事评议、课堂讨论等课内实践则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总之,教师一定要保证多数同学参与课内实践,不要让课内实践成为少数同学表演的舞台,而多数同学沦为看客甚至完全脱离了这些活动,这样就失去了进行课内实践的意义。
3.采取合适的方式严格考核,防止课内实践流于形式。课内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进行适当的考核。课内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应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就不仅要关注课内实践教学的结果,还要关注课内实践教学的过程,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起来。对于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从次数、内容等方面进行考核,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中来,并且在课内实践中有所收获,防止课内实践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效果不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