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定位研究
传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学科或者专业的异同来划分课程群。从学科的角度来划分群与群的界限,其理由在于课程本身就是讲授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分支学科,因而也构成了不同知识体系,即不同的课程,这个集合也就构成了课程群。从专业的角度来区分群与群的界限表明课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而引起的,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开设的。由此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可以区分为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1]。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课程已非学科之间单纯的结合。课程与其说是在讲授静态的知识体系,毋宁说是培养学生"对多种认知方式的欣赏和一种跳出学科本身的限定性因素而进行思考"[2]的活动。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就业市场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要求。因此,在诸多专业中,为了瞄准就业市场,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素质也开设了一些与专业知识不是非常紧密的课程。由此观之,传统的根据学科或者专业来划分课程群都存着其局限性,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多地侧重知识思想的相关性才能准确定义课程群。所以笔者认为课程群是由几门课程所组成(当然这些课程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当中有一门为基础课程,其他各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上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互补功能的课程集合体。据此,笔者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定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在这一专业当中,除了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外,还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因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核心课程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存在着其他辅助课程,例如《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基于表述的方便,笔者将这些课程视为政治学课程群,因为它们均属于政治学学科,且是围绕着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所展开。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国外的政治学经历了行为主义与后行为主义的发展阶段,它们的研究范式都主张价值中立并把政治学视为一门科学。由此观之,便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释放隐含着"价值中立"主张的政治学课程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正能量,消弭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背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阶级社会。然而,和平与发展又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与观点的碰撞中依旧掺杂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尖锐的斗争,都同样使用着民主、自由等词语争夺着该词语背后的话语权。在今天的中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言,这既牵涉思想政治教育浅层次、工具性层面的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手段价值,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目的性层面的为"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终极价值。这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分的角度来审视的。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它必然是作为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出现,当然,它在维系社会统治方面也发挥其重要性。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展现的一种软力量,背后代表着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强弱以及国家政权合法性基础的牢固与否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阶级统治的重要途径,必须确保人灵魂深处的价值信仰不能轻易动摇,才能使得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统治的人才一代又一代而永不变色。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于人的政治社会化而产生。"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在现代社会,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社会等共同体之外。对任何公民来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须的,也是无法摆脱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自身,认识公民个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目的层面与手段层面的统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释放政治学的支撑正能量
1979年邓小平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5]。但是,经过多年的补课,中国的政治学依旧存在着空谈的现象,没有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发展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很显然,这既是忽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也违背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具体到政治学课程群相关的教材上,大学政治学教材内容依旧存在着"西主中附"的格局。有些教材简单地把西方的政治学说理解为政治学的普遍原理[6]。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坚持正确的教学定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明确为什么人说话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阶级社会,政治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出其阶级性的一面。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学则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总的而言,无论是西方的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维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的运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政治学课程群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诸多的政治学课程群采用的教材之中,任课教师应该以一种更高层次、更为终极和更为超越的目的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存在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定位,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不至于支离破碎,思想体系不至于在多元文化中摇曳不定。 三、辩证对待政治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政治学学科源远流长。古典政治学以《政治学》为标志。近代政治学以《君主论》为标志。而现代政治学则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传统的政治学的研究,其主题领域一般集中在抽象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方面,而忽略了关于社会政治现实的研究,弱化了政治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二战以后一些学者在批判传统政治学的过程中掀起了"行为主义革命",将政治学研究实然的事实问题单独抽取出来,主张客观地形成了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将政治学研究的应然问题留给了政治哲学。然而,在政治学研究中,真的存在着所谓的"价值中立"吗?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主张。
首先,从教学科研主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政治学课程群教学的教师,都是受到意识形态或者各种政治价值的规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通过与司法独立进行类比,即可发现哪怕制度如何确保司法独立运行,但是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却一直受人瞩目。司法独立尚且如此,更遑论教学科研。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教育对象在学业有成之后不认同国家,进而从事反对政府的活动。而政治学的中心议题恰恰就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展开。由此观之,国家的意识形态势必渗透到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而人恰恰又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置身于某种政治价值之中,不可能超越于某种价值之上。
其次,从教学科研客体的角度来看,政治学研究或者政治学课程群的内容必然囊括了政治价值等规范问题。对于一些能够进行定量研究的政治学议题,例如公民的政治支持度,民主发展的比较研究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首先进行定性之后才有定量研究。换句话说,在政治学定量研究中总是在确定了某种价值导向之后才确保所谓的价值中立。由此观之,无论是对政治学进行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研究,也无论是在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教学科研的主体都离不开主观判断,都必须在辨别各种政治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的基础上去理解人类的政治行为。
最后,从教学科研的成果来看,都涉及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问题。如同前述所言,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必须符合国家课程设置的目的,不能游离在国家意识形态之外。而从政治学研究成果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何种政治研究,其目的都在于总结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存在着多种蓝图,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哪怕不认同其中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价值选择。换而言之,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主张,更遑论其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政治哲学终结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性与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所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课教师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则下处理政治学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才能确保这个学科的生命力。如果食洋不化,无可置疑地照抄照搬西方,甚至将西方政治学,尤其是主张价值中立的政治公理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政治公理,这不仅有违知识的规律,也会葬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