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之本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是阶级经济利益和意识的理性概括,通过特定的阶级意识分析探究了经济矛盾。经济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其主要研究对象,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阐述着不同阶段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政治经济学是与资本和近现代国家的形式产生发展相一致的。十七世纪以前没有产生政治经济学总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当集权官僚制取代封建领主制的过程中,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被民族所取代,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形成。国家建立起来以后,为了争霸需要增强经济实力,那么不能仅靠发展农业,必须要发展商业,此时不成熟的重商主义成为了商业资本家和国王共同利益的代表。"政治经济学"作为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法国重商主义蒙克莱田在1615年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后来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和法国重商主义者卢梭等在他们的研究中更加明确地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并且将政治经济学与家庭经济分开,提高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之本
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个阶段它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怎样增长财富,以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为代表,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出发,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接着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其中在第一卷中,斯密主要分析阐述了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的能力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国民财富的分配原则。斯密对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这一观点予以了否定,认为劳动是重中之重,提出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增加生产以及财富,同时对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进行了批判。在斯密看来,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及财富增长的重要方式就是劳动分工。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只有靠增进所雇用的生产性劳动者的生产力,或者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才能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这使我们可以看出斯密认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是增加国民财富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斯密还指出:"某些人的良好行为所增加的资本,一定比其他人的私人行为不当和政府方面的公共浪费所取走的资本更多。"这也就显示了斯密对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良好行为方式以及劳动技能的提高的高度重视,他将其放在是增加国家财富源泉的位置。斯密始终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不仅靠增加和改进生产的机器和工具,还应该靠适当的划分和分配工作,增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素质。劳动者所受的教育与其良好行为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没有人在出生之日起就掌握了物理化学原理,与他人交流沟通也不是与生俱来,他们归根结底都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这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若缺少教育,人们就不会形成正确的判断力,那么也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因此,从斯密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教育才是经济发展之本。
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们认为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运动中去研究。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要具备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才能进行生产。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是人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这个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生产。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又是人的生产,生产力是以人为主体的,在强调生产关系要适应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强调生产力中的劳动力的提高。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社会生产关系的框架下更应该重视对劳动力的研究。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的诸多版本里面,生产力的定义多种多样,对其内涵和实质也存在诸多争议。对生产力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邓小平文选》中,邓小平也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刘德在《财富论》中提出:"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这三次发展发展普遍联系,认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就是人类和人类创造发明的技术。财富被创造出来后,在国度性的前提下经济就能迅速发展,所以探讨经济发展之本就是探讨人类的发展,素质技能的提高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的提升。素质技能以及发明创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必须持之以恒的过程,是要通过对每一代人的教育来实现的。所以,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之本也是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说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就是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之本,我们有必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深入改革,既注重培养管理型人才,同时也应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