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论武术教学中文化属性的缺失与重拾

来源: 2018-09-25 17:18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当前武术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简述,以武术教学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武术教学中文化属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及重拾文化属性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武术教学中文化属性缺失提供了多方面完善意见,力求帮助武术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中国武术之精华。 
  关键词:武术 武术教学 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092―03 
  1 前言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1915年,教育部就通令“各学校应增添中国旧有武技”。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原本扎根于民间、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国武术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武术教学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从“口耳相传”到逐步走向课堂的过程中,武术的运动及健康价值被充分发掘,但对滋养武术的文化基础却弃之不见。使得武术教学与文化教学逐步分离,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套路教学,单一重复的机械性练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武术魅力之所在,并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和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如前奥委会主席所说,再过半个世纪,人们对于中国武术的认识,就是“一种拿着奇怪器械的特殊体操”。近年来,武术教学仍没有摆脱西方体育模式的桎梏,武术教学俨然已偏离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方向。目前的武术教学仍以传授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为主,武术教学中文化属性的缺失,已然成为武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文化属性”的重塑,使得武术教学中,文化属性边缘化现象得到扭转,促进中国武术的传播与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武术教学文化属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段深入,体育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哲理的中华武术在“体育学”范畴影响下逐渐成为追求身体健康的“运动武术”,武术教学也削足适履的迎合着这一转变。正如王岗所言“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变得简单,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远离传统,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远离文化,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异化”。上世纪初,在西方体育思潮的强势冲击下,我国武术教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明显受西方竞技体育影响,给予武术技术动作关注过多,而使得武�g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日渐消退,自然在武术教学中对武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也逐渐漠视。 
  其次,近代的武术教学理论多建立在西方体育理论之上,以彰显西方文化的公平、竞争、彰显个性的运动理念为主,其主要理论基础建立于西医、解剖学之上。该理念指导下的武术教学,认为技术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之所在,从而忽视武术文化对武术技术的指导作用,着眼于注重动作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导致武术中文化的传承与技术动作教学渐行渐远。3重拾武术教学中文化属性的必要性 
  3.1 武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文化诞生于人类对于周遭世界的体验与探索,它的发展、传承与人类所处的历史环境、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内在的动力。发展先进文化,增进文化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在文化借鉴与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为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之于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民族的文化孕育了这一民族的精神,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 
  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武术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文化巨系统中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子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反映。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代表,观其发展过程,可谓是孕育在中国文化这一沃土之中。正如蔡仲林先生认为,武术在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与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层面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从思想理论上看,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并非另辟蹊径,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不顾。相反,武术文化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套全然不同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独特表现形式。例如武术中“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的思想深受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影响下。从行为方式上看,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阴阳学说的影响,形成内外合一的练功原则和方法。而传统的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学说纷纷成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源泉。例如,动静结合、虚实相见、刚柔并济、神形兼备已然成为各武术流派武术练习者的共同要求。 
  我们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武术饱含的文化内涵,仅通过一招一式的技术教学肩负传承文化的重任并非捷径。而应将教学中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教学相结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武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利用武术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武术及掌握武术技能方能事半功倍。 
  3.2 武术传承的必然要求 
  谈及中华武术,诸多人认为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武术学习者与习练者而言,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主要表现在武术的文化属性方面,不了解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武术学习者和习练者而言,可谓是知其然而并非知其所以然。中华武术扎根于中华文化,作为中华儿女,学习中华武术时将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承是每一个武术学习者和习练者的责任与义务。 
  3.3 武术教学实践需要 
  众所周知,武术未进人学校之前主要以家族式“口传身授”为主要模式。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与影响下,武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体操教学模式。现如今武术的教学过程多采用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路线、学生机械性重复记忆为主。并以学生掌握相应的套路为主要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武术教学逐渐成为单一的肢体锻炼,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也仅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并没有从文化内涵的方向对技术难点进行深刻解析。以作者本人教学经验为例,在教授武当拳十八式中“玄龟戏水”这一难点时,学生在掌握动作时易出现身体协调能力不足、动作不整的问题,并通过反复的矫正与练习后仍不能有效把握该动作中正圆舒的要领。试分析其因,并非动作难度系数过高,而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并不能深刻领悟该动作要领背后的哲学思想。例如“玄龟戏水”,要领简明扼要为“身体走圆、腰胯走圆、手掌划圆,步法虚实变换,达到整体协调合一。”这26个字并非晦涩难懂,教学的重点远不止停留于学生是否能记背这一要领,而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一动作、这一要领背后的指导思想。学习者对动作要点认识模糊,重要原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滋养武当武术生发的武当文化中,对于太极图的理解与崇拜由来已久。太极图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整体观,它显示了万物发展中最理想的状态,即阴阳交合的和谐统一。武当拳十八式中展现的整体含义就要求学习者把自身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达到形神、内外相合的状态。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武术动作,必然会要求学习者圆活如同绘制太极图案,内敛精神以求能量的集中,阴阳互补,整体合一。自古有云“拳练百变,奇异自现”,而我们认为,当今武术教学与文化教学相分离的情况已然影响到了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重拾武术教学中的文化属性符合武术教学与学习的客观规律。   4 重拾武术教学中文化属性的建议 
  4.1 深化武术教学及推广制度改革 
  传统武术的回归和振兴,一切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制度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及相关武术推广单位,在竞技武术的制度模式下不断摸索,尽早并积极整合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指导理念,并符合中国武术自身特点的推广模式及推广制度,以其帮助学校制定长远的武术发展规划。 
  4.2 完善武术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构成部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肩负着其它学习材料所不可替代的重任。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材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课程层面教师“用什么教”,�W生“用什么学”的问题。当前武术教材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选编内容中武术文化属性环节较为薄弱。相对于武术教学而言,教材的必要性并非表现于类似武林秘籍的功效,即笼统的利用图画等多种手段罗列出相应的动作及要领。着力创编一套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并能顺利把握武术文化知识及技术动作的武术教材,应把武术文化属性的传承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将武术文化及武术技术有效结合。最终实现武术与文化的统一,从而避免武术走向“武术体操”的尴尬发展之路,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掌握武术动作的同时,兼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武术内涵之目的。 
  4.3 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近些年来,武术教学主要以教师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以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然而武术教学不同于一般体育学科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学习武术的内容不局限于武术技术、武术技术理论,其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学习、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体系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水平。高等院校在培养武术教师要适应现代武术的发展和要求,不仅要重视武术教师的技术能力,还需紧抓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知识,需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师培训,使其不仅掌握武术的技术技能,兼能从理论上对传统武术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剖析,以求培养一批适合于现代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师资队伍。现如今武术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武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实践者。加大培养和提高武术教师素质及业务水平能力,不断完善武术教师队伍结构,有助于推动我国武术教学事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4.4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的实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符合武术自身规律及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往往能事半功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扭转武术教学中文化缺失现象时,不仅需要授课、讲解、练习手段的多样化、更需要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例如在笔者教授武当拳十八式时,首先对动作进行相应的示范讲解,在讲解动作要领后,可进行两人一组的体会式攻防技击模拟练习。我们仍然以武当拳十八式中的“玄龟戏水”为例,它所表达的的攻防含义是:以左式为例,当对方以右拳或盖或掼击我头部时,我则以右掌削架斜化,足踏对方足面,左掌在划圈时可撞可推击对方腹、肋部位。换以右式,则是当对方以侧蹬或侧踹腿法攻击我时,我则以左掌斜化上接对方来腿,同时,右足踏对方左足面,左掌划圈或推或撞对方胸、肩部位,对方被迫跌倒。通过模拟攻防练习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的攻防技击意识。然而,对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及丰富武当文化内涵的武当拳十八式而言,动作完成水准的优劣与领悟拳种文化内涵深浅是互成正比的,充分挖掘拳种的文化属性,在武术教学中百利而无一害。“玄龟戏水”这个动作,身走弧形,劲若蚕丝,用意不用力,心息相依,化去对方的力,后发制人,运用了非生物或生物作为动作名称,练拳时象其型、取其意、学其长,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走圈划圆,步伐虚实变幻的特点。仔细想来,这其中受到的中国朴素哲学辩证思想不言而喻,中国古代有“天地氤氲之说”,即要求达到阴阳二气交合的统一、平衡之态,这样一种阴阳对立互补的物质运动规律,也只有在阴阳互补,整体圆融的情况下才能相生相长。 
  5 结语 
  武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背景与传统文化的哺育下,形成了全然不同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独特文化表现方式。重拾武术文化属性这一在西方竞技体育影响下逐渐被丢失的元素,运用武术的文化理论基础,深入研究武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必将使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武术这一中国文化之精粹,同时在传承与推广武术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自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2]王岗.重构武术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⑶. 
  [3]旷文楠.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⑶. 
  [4]汤立许,蔡仲林,李朝旭.教育危机与转机――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育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⑶. 
  [5]蔡仲林.论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1996(2). 
  [6]康戈武,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⑶.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