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

来源: 2019-02-04 15:5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建筑用地增加,给农村的耕地�S护带来了压力,也出现了人地矛盾。同时农村居民点松散、凌乱,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的盐碱行等问题也是现在需要关注的。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优化土地分配、合理控制城镇一体化进程。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居民点;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我国以重工业为中心,污染了大片土地。城市化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土地供求矛盾增加。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关系国计民生的耕地因为农民已经习惯粗犷耕种、看天吃饭、乱砍滥伐,土地利用率下降。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房产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无论现状还是发展前景,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重要的方向,也是刻不容缓的一步。 
  一.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90年代中期之后,农民不再主要以农业为主,开展了养殖业、大棚温室种殖等产业,相对降低了农业种植的比重,布局散落,甚至有的还占用耕地盖房子,建饲养棚等。由于农民缺乏认识,对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较落后,一些基础设施使用利用率很低,从这些方面阻碍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为了减少城市与农村居民点的更大差异,我国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空前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迫不及待[1]。 
  二.农村居民点当前的状况 
  (一)用地分布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的地理分布上看: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区,这些地方都有居民居住,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经济作物好种植,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居住的人较多,居民点面积较大;其他地方,或是因为地区高寒,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或是地势不好,不方便大片种植经济作物,只能零星种植,人们为了方便管理,在田地附近居住,导致居民点分散,大片的土地处于浪费的阶段,因此出现了地区性的差异。受大自然影响的零星居住形式,阻碍了城镇生活生平的提高。 
  (二)居民点布局错乱、阻碍进步 
  农村居民点的建筑大多是改革开放后建的,年代久远,当时对居民点的没有规划,房屋参差不齐,高矮不一,占地面积没有标准,随主己见,导致村落错落没有秩序,道路坑洼崎岖不平。农民靠天吃饭、出行困难、就医困难。居住地的错综坐落,村子中住户和种植相互交错,浪费了很多本该属于耕地的面积,,也是部落经济滞后的原因。这些现状增大了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的难度,提高了成本,也阻碍了居民点内部结构的优化,影响了城镇一体化的进程[2]。 
  (三)居民点房屋质量差人去屋空、土地利用不合理 
  农村的居民点中,多数房屋泥框木架子质量不好,近些年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改变现状,有很多年轻人去城里打工,导致农村有很多房屋闲置,长时间无人打理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由于公共设施不完善,居民没有这些意识,脏水污水没有排污,随意乱倒。老式的厕所、猪圈、鸡鸭棚都在住房附近,冬天还好没有异味,但结冰难行;每到夏天屋前屋后水沟臭味难闻,引来了许多苍蝇蚊子,如果不改善,不说能不能跟上城市发展,居民点的人们时间长了也会弃它而去。 
  三.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的可持续发展 
  (一)因地制宜、整理内部结构 
  整理农村居民点居住零星的形式,对农民认为不能耕种的土地进行采样检测土质,对长时间不合理利用导致沙化或盐碱化的土地进行改造,把土地合理分配给居民。通过培训、听课、讲演、咨询等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对种植的认识,由原来的粗犷种植向集约的方向转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从种植到浇灌到施肥到除草再到收货,每一个环节精心、科学的培育,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不再单纯的靠天吃饭。缓解了人均耕地少带来的困难。 
  (二)加强村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散漫、零乱的居民点是一个年代的产物,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也是由于村民没有法律意识,认为占了这个地方就是自己所有的。其实它并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必须要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制度[3]。合理利用土地,站在整个居民点的角度整合居民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进行科学的分化功能区域,使居住地较为集中,让居民有公共的娱乐健身场所,设立医疗站、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做到每个人病有所医,提高各个区域使用率。虽说这个改革工程浩大,也会针对居住地选址,有严格要求,从而实现村落整齐,干净,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三)优化环境,还我绿水青山 
  解决了受自然因素星散的居住分布,增添了基础的生活设施。居住点的农民生活有所改善,翻盖新房、屋内装修、修建深水井、排水沟,村落的布置焕然一新,不再是以前破落的村庄,也有了一些新农村的精神面貌。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人们的脑中生根发芽。建立城乡一体化,既要追逐社会经发展的潮流,也要兼顾自然生态生长的规律。坚持这一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进先进的技术、饲养和养殖观念,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发展优势,全面的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 
  结论: 
  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在农村改变现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一步。这一项目任重而道远,涉及面广泛,难度较大,但是这一工程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希望工程,‘人心齐,泰山移’是古老的传说,也是人们心底的齐聚的力量。加强工作部署,注重细节分析,真切落实每一项工作内容,做到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实现会在不久的将来,等着我们。 
  参考文献: 
  [1]钟燕林.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韩丹,冯长春,古维迎.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 (05):29-35. 
  [3]汪晓刚.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