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知法并行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复习课知法并行教学新模式上课要点 纵向四个环节:辨析建构、质疑解惑、加工重组、反思提升。横向四条线:知识线、活动线、方法线、目标线。教师首先应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明确复习点,回顾知识要点、解题要领以及曾经出现过的或仍存在的疑点;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易出错的地方,结合学生的��际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再次要指导学生预复习,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要将复习点转化成具体的问题或习题,并且准确制订复习课的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破方式。
(一)辨析建构
1.内容要有针对性
复习课应围绕中考的要求进行,把握好复习目标,要明确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应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将它们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并加以运用。每年中考题型相对来说变化不大,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含分析说明题)、作图题、实验题(含探究性实验题)、计算题。可结合典型考题进行复习,例如选用上一年度其他省市的中考题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实现学有所用。
2.方法要有实效性
复习课要注重教学效果,容量不宜过大,控制好深度和广度。通过精讲、精练、精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切实解决三两个主要问题即可,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作为复习课的重点,教师可以设置问卷,把主要的基本概念、规律等知识点按“非常清楚”“一般了解”“不太消楚”分成三个层次,让学生如实作答,教师汇总后就可以按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安排复习计划,对掌握较好的知识点略讲精练,对掌握得不好的知识点详讲多练,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3.知识要有拓展性
复习课上要避免空谈概念,让学生背诵、抄写概念和规律等,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融入到实际情景中,与日常生活、生产、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新动向等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脉络要有关联性
要注意理清知识的条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师生共同提炼重点,打通知识横、纵联系,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形成网。
(二)质疑解惑
1.共性探讨
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加以解决,并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通性通法
教师精选例题、精讲点拨,整合知识,注意知识的典型性、整合性、综合性,体现“通性通法”,避开偏、难、怪。由于复习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当堂完成大量的练习,因此,复习课所选习题要力求“精”字,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有利于落实双基、感悟方法、培养能力的习题。
3.例题精析
对于例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合作交流、小组探究,不断增强体验,提炼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可以编制一些(也可以学生自己动手做)图表,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4.举一反三
复习课教学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和综合性,通过思维的适度发散把各阶段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串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构建知识网络,增加复习的深度。
(三)加工重组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落实双基
针对基础问题落实双基。基本公式、单位及换算、基本常数、实验目的和原理等,这些内容应适当记忆,加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便较好地掌握和运用。
2.突出重点
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突出重点和补救性。
3.变式整合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复习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教师要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注意问题和习题的层次性,加强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
4.个别纠错
学生限时独立解答,完成后自批、互批。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纠正,做到心中有数。
(四)反思提升
学生总结知识点、方法与注意事项,交流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对策,提出尚存的疑惑,自评或互评复习过程与效果。
下面以教科版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学前三节的复习课为例,介绍“四四线”教学模式中复习课知法并行教学新模式。
二、复习课知法并行教学新模式教学过程设计
(一)辨析建构
知识线――第一节至第三节的全部知识点。
活动线――学生建立知识脉络。
方法线――归纳法。
目标线――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形成知识网络。
(二)质疑解惑
知识线――复习引入光学知识的基本知识点。
活动线――
师:请大家看屏幕,按照要求将下图进行分类?(投影内容略)
生:(认真看大屏幕。)
师:谁想好了,愿意把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把这些图分成两类:一类是光沿直线传播,一类是光不沿直线传播。
生:在改变光路时有反射现象,也有折射现象。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有关光的折射我们将在第四节课中进行复习。
方法线――观察法、分类法。
目标线――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表达观点、提出看法的参与习惯。
知识线――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活动线――
师:(不均匀糖水实验展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师:光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沿直线传播呢?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线――观察法、讨论法。
目标线――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准确掌握的能力。
知识线――小孔成像的特点。
活动线――
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比如小孔成像。那么小孔成的像有哪些特点呢?
生: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师:和小孔成像一样,影子也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那么影子是像吗?
生:观察影子形成的视频,说明影子不是像。
方法线――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目标线――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
知识线――从不同的角度对平面镜进行分类。
活动线――
师: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分几种呢?
生:分两种,分别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看屏幕,请将屏幕上的插图按照光的反射进行分类。
生:(按屏幕展示进行分类。)
师:平面镜又有哪些作用呢?
生:平面镜既能成像又能改变光路。
师:根据平面镜的作用对平面镜进行分类。
生:(小组讨论。)
师:平面镜既能成像又能改变光路,也可同时发生。
方法线――分组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目标线――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能力。
知识线――复习光的反射定律。
活动线――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光的反射定律。
生: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反射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回忆实验的过程并回答问题。
问题一:组装器材时的注意事项。
问题二:实验中如何操作激光笔?
问题三:白纸板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四:在观察到反射光线后,想进一步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如何操作?
生: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白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沿着纸面射向镜面上的O点;显示光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纸板位置不动,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相应的反射角大小并比较每次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学生经过以上讨论做如上回答。
方法线――小组讨论法、提问法。
目标线――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个问题的易错点及准确语言表述。
知识线――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活动线――
师: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师:回忆实验过程,思考为什么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
生:(讨论回答)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平面镜不透光,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师:(播放短片)请学生指出片中的操作错误。(短片内容略)
生: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没有记录玻璃板、物体和像的位置;像距测量错误;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师:请观看正确的操作过程。
生:(边观看边听老师讲解。)
方法线――讲授法、实验法、分析法、对比法。
目标线――让学生能准确操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三)加工重组
知识线――模拟平面镜成像,对知识全面加工重组。
活动线――
师:观看视频,你能从模拟平面镜成像的过程中得到哪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生:做全面知识梳理与总结。
方法线――提问法、归纳法。
目标线――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与归纳。
(四)反思提升
师:马上就要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收获吧。
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三、同行评价
本节课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遵循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规律进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也都是学生动脑的结果,学生在整堂课上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
教师设计这节课的精彩之处是最大限度地隐藏了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我们知道,学生越不知道教师的教育目的,学习就越自觉、越主动。在本节课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向学生生硬地提出任何一个“必须做”“必须会”的问题,而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式交流及学生间的交流,使问题自然地产生又自然地得到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学生的智力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怎样体现,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越过了这个度,教师就成了主体;而低于这个度,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克服。教师在这节课上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用一些画龙点睛的引导帮学生及时地找到了克服困难的桥梁,使整堂课流畅、科学、合理。
把教学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脑获取新知识,并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每一位教师所应追求并�_到的境界。本节课教师帮助学生很好地沿着这样一条认知规律完成了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创造。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上充满着学生智育发展的生活,每名学生都在适合自己智力发展的道路上取得进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