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基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视角谈论内部控 制制度的完善

来源: 2019-03-15 13:09

 摘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及决策、管理自由度的增大使高职院校的经济活动日渐趋于复杂,但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改革却并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财务风险频频出现,给高职院校带来经济损失。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最大程度地规避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呢?本文将以内部治理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内控体制的完善和财务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内部治理 高职院校 内控 财务风险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充,但随之而来的所有者缺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困扰着高职院校。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并不能有效监管学校的办学行为。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腐败问题已变得十分棘手,它集中反映了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极度脆弱的事实。因此,构建一套与高职院校特征相符的内部控制系统已势在必行。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失控等危险,财务风险一旦扩大,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怎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避财务风险,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两大难题。 
  一、加强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对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有着关键性作用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改变和业务特征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办学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从传统的财政拨付办学转变为拨付和多途径自筹资金相联合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的扩充、国家财政拨付力度增大、基建项目增多,而上述变化为有关人员的“腐败行为”也提供了方便之门。所以,应强化对高职院校各种收入的监督,规避贪污、挪用公款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出现。 
  伴随高职院校后勤部门的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部门由当前的服务费缴纳模式过渡到完全社会化模式。为了配合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提升资金利用率,规避盲目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发挥其本身的职能。 
  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科研阵地,拥有大量的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和企业也增大了投资力度,科研经费也不断涌入。为实现科研经费的价值,高职院校也应加大内控的力度。 
  伴随高职院校不断扩充招生规模,学校工程建设的投资将不断增大。因此,强化建设项目的追踪监督(包含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协约审计、项目变更审计与建设资金审计等等),促进内控审计团队的优化,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显得尤为关键。 
  预算资金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组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因为教学实训设备、办公设备、教材等占据高职院校支出金额的比率较大,因此其采购、验收、保管和领取都应建立合理、完备的管理制度。 
  二、基于内部治理视角谈论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财务风险的管理 
  (一)在高职院校决策机构中设置总会计师 
  总会计师作为专门管理财务工作的校领导,不再负责其它方面的工作,而直接对校长负责,这样有助于保障总会计师职位的公平性、权威性,预防经济策略倾斜。总会计师应协助校长全方位地对各类财经工作进行管理,严格落实财经策略法规,并负责处理日常财经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并从资金视角协调财会、审计、基础建设、后勤等工作;此外,总会计师应代表校长协调学校与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的经济关系,保障学校的资金的顺畅流通,使学校的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高职院校设置总会计师,并让总会计师协助校长打理财务方面的事务,有助于约束内部控制工作和监督贪污行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同它类的管理工作一样,有其客观规律。例如资金如何筹措、怎样分配、怎样使用、怎样管控、怎样考核、怎样解析等等都需要进行权衡。要管理、策划好资金活动的每一项细节工作,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过硬,并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不但需要高质素的财务管理人员和高水准的审计监管人员,更需要一位既掌握教育客观规律、又熟悉资金运作规律的总会计师来对财务工作进行指导。 
  (二)健全会计系统,实现财务风险控制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系统在高职院校的内控系统中都是较为脆弱的部分。会计人员质素不高、“老好人”思想的蔓延以及缺少责任制约这三大问题长期困扰着财务管理人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系统的职能只做到了事后控制,即完成了算账、报账的工作,期间的经济交易没有记录完整,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的监督职能也不能完全发挥,会计系统内部紊乱,从而打乱了高职院校的战略部署,并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家下放了太多的运作自主权给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贷款主体进行借贷时,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预防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目前,高职院校扩充了招生规模,并实现了适度的举债运作,在高职院校所有办学资金中除开财政投入资金和自身资金外,仍有部分借贷资金。借贷资金需要还本付息,不论是学校管理层过度或适当举债或挪用资金,都会导致财务情况总体失衡;而如果学校职能机构内控力度不够、控制体制不完善,都会造成无法偿还债务,使高职院校深陷财务风险的“漩涡”,同时也会影响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治理效率,完善高职院校内控体制 
  1、建立高职院校监事会体制,通过合适的外部体制来约束高职院校法人权利的运转 
  高职院校依赖国家投资、社会捐献、学生的学杂费以及国家对教师的聘用等途径来获取法人资格,具备了法人财产权和根据国家相关规章和市场需要自主办学的特权。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法人会维护自身的内部利益甚至部门利益,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与政府办学宗旨出现不和谐因素。一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管投资的初衷,乱收学杂费,甚至利用学校监管力量脆弱、投资人对学校监管缺位等漏洞侵吞财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所以,高职院校内部在各类权利和义务配备不作本质性更改的基础上,单单依赖传统的手段――如国家的行政督促、舆论督促、群众监督等,不能从根源上抑制贪污腐化之风。   高职院校应效仿国家管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方法,在校内建立监事会。它能通过科学的外部机制来约束高职院校法人的权利运作行为。高职院校监事会由政府或主管部门委派,对政府负责。监事会主要监管学校的财务情况并指引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此外,监事会还应对高职院校管理层的业绩进行考核,以此作为干部任免的标准。 
  2、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指对组织的运营目标和资源的配置进行量化,并付诸实施的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高职院校作为公共教育领域的“一份子”,其侧重点是获得社会效益而并非经济效益。与企业预算对比,高职院校未来业务是明确的,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完毕,任务也确定了的前提下,各类教育事业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基本上没有偏差或偏差极小。一套合理的预算机制,对高职院校业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 
  (1)真正实现“零基预算” 
  在实践中,传统高职院校预算的编制是在年度预算确定的前提下,依据学校事业发展的变化作微小的、公式化的调节,这样的预算体制缺乏合理性,其作为控制根据的可靠性明显不高。为提升高职院校预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中推广了“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员参加”,可以使教职员工参加到经济活动建设中来。 
  (2)实现“校务公开” 
  每年年初,学校应尝试着将预算向教职员工和学生公开;每年结束时,再公开进行预算考评、项目绩效评价,构成以预算控制管控资金开支的内部控制制度。 
  (3)实现实物资产管控,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高职院校实物资产数量多、金额大,分散在高职院校的各个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部门,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必须贯彻财务并重的准则,订立实物资产保全体制,对资产的增减变化应第一时间、全方位地进行记录。对此,应强化资产的所有权管理,建立资产个体档案;所有资产价值应全部归纳入财务报表系统内,定期实施实物清点,查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保障账实相符。此外,高职院校应建立起资产记录资料的保管体制,对资产的各类文件记录与账实记录材料应妥当管理,避免记录受到损伤或被偷窃。此外,还应建立限制接近体制――主要是约束闲杂人等的行为,避免其与实物进行直接接触;而实物资产只有获得授权审批的人员才能进行直接接触。 
  三、结束语 
  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科学的财务决策的保证。高职院校应该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经济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可以规避盲目决策,减少决策失误。在内部控制中明确定风险点,选择相应风险应对策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若内部控制规定的资源分配工作流程足够明晰,就能规避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出现,从而预防财务风险。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