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性脑病的定义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其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
二、病因和诱因
病因:由各型肝硬化引起,其中肝炎后性肝硬化最多见。重症肝炎、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严重胆道感染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肝病亦可导致肝性脑病。
诱因: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质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感染、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便秘、尿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等。
三、临床表现
因肝病的类型、肝细胞损害的程度、起病的急缓以及诱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导致肝性脑病的基础疾病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多变,早期症状的变异性是本病的特点。但也有其共性的表现:即反映为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既有原发肝脏基础疾病的表现,又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性格、行为、智能改变和意识障碍。
1.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正常。
2.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障碍、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等,脑电图特异性异常。
3.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脑电图特异性异常。
4.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对疼痛等强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散大,可有阵发性惊厥、踝阵挛和过度换气。脑电图明显异常。
分期 |
精神改变 |
扑翼样震颤 |
脑电图改变 |
Ⅰ(前驱期) |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欣快或淡漠,思维变慢,言语不清 |
+ |
轻度 |
Ⅱ(昏迷前期) |
意识错乱,性格改变,嗜睡,举止异常 |
++ |
轻度 |
Ⅲ(昏睡期) |
木僵,能说话并听从简单命令,言语不清,明显神志模糊 |
+/-- |
重度 |
Ⅳ(昏迷期) |
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深昏迷时对痛觉亦无反应 |
-- |
重度 |
四、辅助检查
1.血氨:正常人空腹静脉血氨值为 40~70μg/dL,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血氨多增高;急性肝性脑病血氨多正常。
2.脑电图:典型改变为脑电波节律变慢,出现每秒1~3次的δ波和每秒4~7次θ波。脑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均有一定意义。
五、治疗要点
1.去除病因和诱因,避免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
2.减少肠道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包括:禁食蛋白食物;灌肠或导泻: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或33%硫酸镁导泻清洁肠道,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昏迷病人,以66.7%乳果糖500mL灌肠作为更好的选择;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
3.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与清除,纠正氨基酸失衡,包括:使用降氨药物,如谷氨酸钾、谷氨酸钠、精氨酸,可以促进尿素合成以降低血氨;口服或静脉输注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氨基酸混合液,维持正氮平衡。
4.对症治疗:主要有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的入液量应加控制,防止稀释性低钠、及时纠正缺钾和碱中毒,及时补充氯化钾或静滴精氨酸溶液;保护脑细胞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出血与休克;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等。
六、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但不宜用维生素B6;给予支链氨基酸为主的植物蛋白(如豆制品),不用动物蛋白,昏迷时禁用蛋白质,病情好转或清醒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20g/d,以后每隔3~5天增加10g,但短期内不能超过40~50g/d;脂肪应尽量少食用,因其可延缓胃的排空;显著腹水者钠量应限制在3~5g,入水量一般为前日尿量加1000mL。
2.避免诱因
1.禁止大量输液,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
2.防止感染发生、保护脑细胞。
3.减少肠道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包括:禁食蛋白食物;灌肠或导泻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或33%硫酸镁导泻清洁肠道,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昏迷病人以66.7%乳果糖500mL灌肠作为更好的选择;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
4.避免使用镇静、安眠药、麻醉剂等药物。
3.用药护理
(1)应用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时应注意病人的尿量、腹腔积液和水肿情况;有明显腹腔积液、水肿者慎用谷氨酸钠,对于肾功能不全,尿少者慎用谷氨酸钾。
(2)精氨酸呈酸性,不含K+,Na+,适用于血pH偏高及腹水的病人,对伴酸中毒者不宜使用;用药中应注意滴速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流涎、面色潮红与呕吐等反应;
(3)用苯甲酸钠时,应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
(4)应用新霉素的病人应做好听力和肾功能的监测,且不宜长期用药,以免发生听神经及肾损害。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