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医疗卫生考试-临床医学重点考点——内科学之缺铁性贫血考点总结
1.病因
(1)铁吸收障碍: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及胃肠功能紊乱患者。
(2)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3)铁丢失过多: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泌尿道及皮肤上皮细胞中丢失的铁约为1mg;临床上铁丢失过多在男性常是由于胃肠道出血,而女性则常是由于月经过多。
2.发病机制
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除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成。如缺乏,将影响细胞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乱。
二、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是由贫血、缺铁的特殊表现及造成缺铁的基础疾病所组成。
1.症状
(1)贫血的常见症状是头晕、头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耳鸣等。
(2)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异食癖、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等。
2.体征: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枯、口唇角化、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部分患者出现反甲及肝脾肿大。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改变;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无异常改变。
2.骨髓象: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早幼红及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少,血红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3.生化检查
(1)血清铁测定:血清铁降低<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增高>64.44μmol/L(360μg/dl),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2)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低于14μg/L。应结合临床或骨髓铁染色加以判断。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缺如。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4)红细胞铁蛋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可以测定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贮存的状况,如<6.5μg/红细胞,表示铁缺乏。此结果与血清铁蛋白相平行,但操作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四、并发症
缺铁性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六、治疗
1.病因治疗: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
2.铁剂的补充: 铁剂的补充治疗以口服为宜,常用的是亚铁制剂(琥珀酸亚铁或富马酸亚铁)。患者服铁剂后,自觉症状可以很快地恢复。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服后3~4天上升,7天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于2周后明显上升,1~2个月后达正常水平。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铁剂治疗仍需继续服用,待血清铁蛋白恢复到50μg/L再停药。如果无法用血清铁蛋白监测,则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铁剂3个月,以补充体内应有的贮存铁量。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须及时补充者,常用的是右旋醣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