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整理如下:
1.病因: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因为铁的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铁丢失过多:各种失血。
2.临床表现:组织缺铁表现:(1)精神异常:烦躁易怒、异食癖;(2)口腔:口腔炎、舌炎和吞咽困难;(3)匙状甲(反甲)(4)皮肤干燥,毛发干枯;(5)易感染,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3.辅助检查:血象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3)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骨髓象
(1)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
(2)核老浆幼。
铁代谢
(1)血清铁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2)骨髓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是最可靠的诊断指标。
4.治疗
(1)病因治疗:为最基本的治疗,是缺铁性贫血能否根治的关键。
(2)补铁治疗:口服铁剂
①口服后,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5~10天达高峰;血红蛋白2周后开始升高,2月左右恢复正常;但仍需服用铁剂4~6个月(小儿为6~8周),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②应注意进食谷类、乳类和茶等会抑制铁的吸收,鱼、肉类、维生素C可增强铁的吸收。
注射铁剂: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障碍者,最常用的是右旋糖酐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